赤西村的“变”与“不变”

2023-08-08 17:06:57

如今,海城区高德街道赤西村整洁的乡村小道连接家家户户,村民们竖起大拇指,啧啧称赞:变化很大呦。“以前进村的道路坑坑洼洼,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常有的事,环境非常差。”回想起村子过去的环境卫生,村民李丽莹记忆犹新。

8月2日,由市委宣传部、市乡村振兴和水库移民工作局组织开展的第三季度乡村振兴主题采访活动走进海城区高德街道赤西村,区内外多家媒体近距离感受赤西村的“变”与“不变”。

2016年,赤西村成为我市第一批脱贫村。


【资料图】

2022年,赤西村集体经济年收入53.91万元。

6年间,有“变”,也有“不变”。村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修路、改厕所、处理污水到制定村规民约;从“旅游+农业”模式到“产业积分制”;从研学基地到庭院经济。一进入村子,映入眼帘的是宽敞平坦的硬底化村道。道路两旁有多处垃圾分类亭;“乡村振兴”“农耕文化”“知青文化”“乡贤文化”“家风家训”等主题墙绘栩栩如生,令人眼前一亮……赤西村村民关切的“衣食住行”都在悄然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令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主任陈志东颇有感触。这一幕幕,放在村容村貌整治之初,他想都不敢想。

“整治之初,部分村民持观望甚至抵触的心态,自家的土地咋能随便交给别人整治?”面对村民的不理解,赤西村“两委”干部、党员积极转变工作思路,挨家挨户做工作,深入群众倾听意见建议,了解村民所思所想。“土地流转了,自己能获利,引来游客还能带来更多红利,越来越多的村民想通了。”陈志东说,让他感动的是,村民从不理解、不支持到主动要求改造房前屋后的绿化和道路,积极主动参与家园整治工作。

随着乡村振兴的快速推进,一个项目带来身份之变:赤西村村民变成了“上班族”。2019年以来,海城区投入资金2200万元,流转土地80余亩、农房3间,建设赤西研学基地。基地开发食用菌科普及采摘、传统加工烘焙体验研学线路,开展“田园风光园”“农耕文化体验园”及蔬果大棚采摘等旅游项目,有效促进农民增收。

2022年,研学基地共接待研学2.18万人次,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36万元,成为北海乃至广西“研学游”基地标杆。研学基地除了提供临时务工岗位外,还吸纳7名村民吃上“乡村旅游饭”,其中脱贫户5人,人均增收约2.5万元/年,帮助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在家门口的研学基地上班肯定方便,既能顾家,还能赚钱。”村民李丽莹告诉记者。

破旧的屋子变了样,但赤西村村民想要用自己的双手致富的决心没变。在陈志东看来,赤西村村容村貌变得洁净美丽,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三产融合欣欣向荣、生态旅游方兴未艾,村民收入越来越高,村民对村庄建设越来越支持,这一切的“变”都基于一个“不变”:赤西村“两委”干部、党员为民服务的初心以及全体村民质朴的乡风和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的决心始终“不变”。在这“变”与“不变”之间,赤西村的村民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发展更有活力与后劲。

夜幕降临时,赤西村村民在休闲广场上跳起欢快的广场舞……一幅宜居宜业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关闭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