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冰”何时可自由? 实测有些当红冰饮含冰量超30%,成都正积极加入“破冰行动”

2023-08-26 09:21:40

茶饮,冰的含量快跟饮料一样多了 图据视觉中国

买茶饮或咖啡时,你有没有感觉有些饮品里冰块特别多,喝两三口就见底了。对此,有人调侃说:“明明是卖冰的,还送了你饮料。”

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中国商业企业管理协会发布倡议,提醒广大餐饮经营者,应根据消费者的需要,为消费者提供“多冰”“正常冰”“少冰”“去冰”或通过备注方式调整加冰数量等个性化选项,供消费者自主选择。若饮品存在确实无法去冰或饮品为特定的冰与配料结合等情况,应在点单页面明确标注或在点单时提示消费者注意。


(资料图片)

8月23日,记者在成都街头走访了多家饮品店,就夏日饮品加冰的情况进行实测,共涉及九个当红茶饮品牌。

化冰测试

有些饮品相当于加了150ml的水

23日,记者来到奈雪的茶、瑞幸、CoCo和蜜雪冰城几个品牌的门店,都选择了常规冰。

记者在奈雪的茶点了一杯总量约500ml的栀子绿茶。记者点单时注意到,这杯饮料可以选择冰、少冰、去冰三种模式。拿到饮料后,记者第一时间将冰块挑出,盛入另一个有刻度的量具中。近两个小时后,冰块融化成水后,约为105ml。

之后,记者在瑞幸小程序上下单一杯生椰拿铁时,发现只能选择冰和热两种模式。但不管是在小程序里,还是杯身,这杯饮品都未显示其容量。当记者咨询时,客服人员查询核实后告知,一杯生椰拿铁大约为473ml。记者以之前的方式挑出所有冰块,待冰全部融化后,水量约为150ml。

对于点单页面没有“少冰”“去冰”的选项,瑞幸工作人员的解释是,可以通过备注的形式“去冰”,甚至可以精准到加几块冰。不过记者注意到,没有主动问及时,门店工作人员也不会主动提醒。

随后,记者又到CoCo的一家门店点单,一杯约600ml的青提知夏有常规冰、少冰和去冰三个选项。挑出来的所有冰块融化后,约135ml。

最后,记者又来到蜜雪冰城的一家门店,点单时发现,一杯约660ml的柠檬绿茶有常规冰、少冰和常温三个选项。所有冰块融化后,约60ml。

取冰计量

有些饮品“少冰”竟然多于“常规冰”

如果不将冰块融化,只看加冰的体积又是怎样的呢?记者选择了茶百道、奈雪的茶、CoCo、喜茶、M Stand、星巴克、丸摩堂这7个品牌的冰饮。

测试中,记者将奈雪的茶、茶百道和喜茶三款均约500ml的冰饮划为第一类,将这三款饮品中所加冰块全部挑出,放置在相同的量具内,发现喜茶的冰块大概占了约8cm高,奈雪的茶3cm、茶百道2cm。如果选择少冰模式,依然是喜茶的冰块加得最多,高约6cm,其次是奈雪的茶2cm,茶百道1cm。

随后,记者将M Stand和星巴克两款约355ml的冰饮划为第二类。常规冰中,两款饮品中的冰块容量差不多,都是高约4cm。而少冰模式中,M Stand只加了5块冰,量非常少,难以测高;星巴克的为7cm,“少冰”的冰块反而比“常规冰”还多。对此,星巴克服务人员解释称可能是搞错了,“我可能贴错了(单子)”。

CoCo和丸摩堂两款约450ml的冰饮被划为第三类,其中,丸摩堂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只支持常规冰制作,均不能去冰。线下一工作人员表示,如果客人要求,她只能尽量“少加点冰”,至于怎么个“少”法,她也把握不准。而CoCo的常规冰饮品中,取出的冰块高度达9cm,少冰模式则为6cm。

“加冰太多”上热搜,相关部门倡议“破冰行动”

记者注意到,不管是冰化成水还是计量冰块的体积,CoCo门店的饮品含冰量相对较高。对此,CoCo门店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在制作时使用的是统一规格的量杯,并按照刻度,人工使用冰铲加冰,但不排除存在误差,“毕竟是人做的,有时候稍微会有一点点差距”。

CoCo上述店员还表示,去冰和少冰模式下,他们一般通过加水填补冰块的空缺,从而使饮料达到刻度线,因此多少会影响风味。

记者注意到,个别品牌冰饮因为“加冰太多”曾屡屡登上热搜。对此,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中国商业企业管理协会倡议广大餐饮经营者,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据记者了解,目前成都正积极响应号召,各餐饮协会正在积极倡议加入“破冰行动”。

24日,成都美食文化交流与创新中心(天府24味美食文化交流中心)、成德眉资美食产业发展联盟执行会长兼秘书长张蛟告诉记者,目前平台正在积极倡导所有商家在与消费者的沟通过程中,主动询问是否加冰、加多少冰等个性化问题,最大限度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张蛟认为,目前成都的茶饮市场相对成熟,很多商家也并不在乎多加冰块能够带来多少利润,消费者都可以提出自己合理的个性化需求。在他看来,饮料冰块加多,实际上增加了饮品的水分含量,也降低了性价比,更对肠胃产生不利影响。

律师:“去冰自由”是消费者的权益

茶饮品牌不单独标注“去冰”“少冰”选项,冰量过多或冰量不透明等这些做法是否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对此,四川方策律师事务所律师郭刚认为,商家以配方、口感为由适当添加冰块属正常经营行为,但如果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在一杯饮品中添加2/3的冰块,消费者完全有理由认为商家变相缺斤少两,进而对商家的诚信产生合理怀疑。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卢鼎亮补充认为,目前通过“备注”形式来给消费者提供“去冰”选项,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消费者选择的成本,也会让部分消费者误以为没有“去冰”的选项。因此,品牌并没有给予消费者充分的“去冰”产品知情权和“去冰”产品选择权,有违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和立法精神。

商业及战略管理专家卢步云指出,其实在冷饮里灌冰已成为咖啡茶饮界不成文的“惯例”,除口感因素外,冰块的成本及占杯规格,确实可以达到降低每杯成品成本价的作用。商家在每单杯出品时已设定各原材料的比例,但并未将冰块的比例,如“正常冰”“少冰”等说法实际占成品的百分比的含量告知消费者,只是单方面使用了含糊表达,对消费者的知情权造成一定影响。

财经评论员张雪峰建议,冰块的含量可以通过量化和透明化来实现。商家可以提供具体的规格和说明,也可以在制作过程中控制冰块的数量,以适应消费者的需求。如果商家故意限制消费者的选择权,消费者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权益。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戴佳佳 摄影报道

关闭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