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1
一、概述
《寻隐者不遇》是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板块的第二课,这首诗写的是贾岛去访问隐士没有见到的情景。诗句浅显精练,第一句从“问”开头,后两句省略“问”只写了“答”,可见作者用词巧妙。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两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理解重点字词,进而理解诗意。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把诗的语言转化成生动形象画面,会用自己语言讲述。
过程与方法目标:
随文识字,鼓励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朗读、感悟、想象,进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再现画面。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感情变化。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虽然初步掌握了理解古诗的方法,但这首诗每句都有省略,这对学生理解诗句造成一定困难,教师要通过提示帮助学生理解。本班学生好奇心强,为此要创设一定的故事情境来协助教学。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首古诗诗句自然质朴,通俗明快,为此在教学中努力渲染诗境,在教师生动的故事情境描述中、在古典的乐曲演奏中,学生随同教师一起走进文本、一起探索感悟文本。由于三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为此在理解古诗时我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不仅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更能达到预期目标。为更深一步感悟古诗内容、意境、情感,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填说,再现画面、大胆吟诵,再悟情感,进而升华情感,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自制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长大后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教师针对不同的价值观进行评价)老师今天向大家介绍一种人————隐者
2、体会隐者含义
请学生自由谈对隐者的理解。可以结合注释,教师适时引导。(隐者一般隐居在风景优美、环境幽雅的深山中。一般是有学问有品德的人。
3、引出诗人
有一位大诗人要寻找一位隐者。大家知道他是谁吗?(指生介绍诗人)教师:贾岛是一个读书刻苦的人,但经过几年都没考中,他心想一定是自己在某一方面做的不好,于是要请教高人。有一天他打听到大山深处住着一位以采药为生的高隐士这位隐士很有学问,正是贾岛要找的人,于是他打听好住址准备好干粮,上了路。
(二)、展开想象,创设诗境
教师一边播放优美民乐及山水图片,一边叙述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三)、初读古诗,明诗意
过渡:我们随同贾岛跋山涉水终于来到隐者的家,贾岛能不能找到他呢?
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边听边思考问题——诗人遇到隐者了吗)
2、指生回答问题,引出“不遇”
3、引导学生质疑(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他的心情会怎样呢?)
(四)、再读古诗,研词析句
1、学生自由读诗
2、动手标画不理解字词
(1)小组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2)各小组汇报结果
过渡:同学们通过各种办法理解了字词的意思,是否想尝试一下把古人的话变成我们现在通俗易懂的话呢?
3、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意(屏幕出示配图古诗文)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的:
1、 以《寻隐者不遇》为例,学习并运用读懂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2、 训练学生把对语言文字的抽象思维变成生动画面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三、教学难点:
如何把“话”变成“画”。(即:如何使抽象思维变成形象思维。)
四、教学准备:
复合遮挡的文字投影片一张、图画场景投影片两张、录有古曲的音乐磁带一盘。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 导入学法
1、 指名请学生背诵课内、课外学过的古诗。
2、 根据学生的背诵情况相机小结,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诗可以说是其中的一颗明珠,好多古诗都描写了引人入胜的景色,进而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不仅要理解字面的意思,还要把语言文字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使自己进入到诗的意境中去,从而正确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读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打出投影,出示复合遮挡的文字投影片,师生一起对照投影片审题、解题,搞清楚“话”和“画”的含义。)
(二)指导学法
1. 抓字眼、明诗意
逐字逐词逐句弄懂诗的字面意思。(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的方法,教师作适当的点播。)
2. 提问题、想诗境
以“松下问童子”这一句为例。
(1) 逐词就诗句提出问题。
例如:什么样的松树下面?谁问童子?怎么问?问什么?童子什么样?11
(2) 就问题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并用语言描述出来。
(打出投影,出示第一张图画场景投影片,帮助学生形成画面。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合理想象,结合生活实际和看过的电影、电视剧、图书等进行想象。)
(3) 学生借助投影片,根据想象描述画面。
3、 悟诗情、咏诗句
(1) 根据你所描述的画面,体会诗人当时是怎样的感情。
(2) 把体会到的感情通过读表达出来。
(三) 总结学法
(再次出示复合遮挡的文字投影片,师生一起总结归纳学法。)
(四) 迁移巩固学法
在老师适当的点播下,运用学法学习古诗后三句 。
1、 抓字眼、明诗意
2、 提问题、想诗境
(出示第二张图画场景投影片,学生填充内容、描述画面。)
3、 悟诗情、咏诗句
提问:诗人虽然没没能寻到隐者,但是他并不感到失望,想到隐者的生活那样有情趣,那样逍遥自在,怀才不遇的隐者此时会是什么心情呢?他会怎样做?童子可能会怎样做呢?
(播放古曲,配乐咏诗,引学生进入到广阔而幽深的山中境界,从而体会诗人对隐者这种与世隔绝,甘与大自然为伍,自得其乐的采药生活羡慕和神往之情。)
(五) 独立运用学法
学习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六) 布置作业
用把“话”变成“画”的方法学习古诗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创作背景
此诗是中唐时期诗僧贾岛到山中寻访一位隐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隐者不详何人,有人认为是贾岛的山友长孙霞。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难以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