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不食肉糜的典故是怎样的 乐不思蜀的故事是什么?

2022-12-09 11:32:31

何不食肉糜的典故是说晋代有一年发生饥荒,百姓没有粮食吃,只有挖草根,吃树皮,许多百姓因此活活饿死。晋惠帝坐在高高的皇座上听完了大臣的奏报后,大为不解,并想出了一个解决方案:百姓肚子饿没米饭吃,为什么不去吃肉粥呢?何不食肉糜讽刺了晋惠帝说话不切合实际,体谅不到对方的难处,意指其痴呆不能任事。

何不食肉糜的典故出自《晋书·惠帝纪》:帝尝在华林园,闻虾蟆声,谓左右曰:“此鸣者为官乎,私乎?”或对曰:“在官地为官,在私地为私。”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其蒙蔽皆此类也。

在任何一个新政权中,开国元勋往往是一代精华,靠才干取得尊荣。不过晋王朝的开国元勋,却是那个时代中最腐败的一群无耻之徒。比如皇帝司马炎,他曾下令天下禁止嫁娶,所有良家女子都可能被选入宫,名门贵族家的女孩子都穿着破衣服让自己变丑逃避。

即便如此,他还是挑了一万多名姬妾入宫,以致他每天发愁,不知道到谁那里睡觉才好,就乘坐着羊车,任凭羊停在何处,他就在哪里过夜。有些美女想办法得宠,就将竹叶子插在门口,地上洒上许多盐汁,羊就喜欢竹叶和咸味,就停下来吃。这样,这些美女就得到了晋武帝的宠幸了。

在这种不讲究优生优育的情况下,司马炎生了一个智商远低于正常人的嫡子司马衷,而且是合法皇室继承人。听见青蛙叫声,司马衷会问:“它们为什么叫?”听见有人饿死,他大惊说:“没有饭吃,为什么不吃肉粥?”这就是著名的“何不食肉糜”的来历,被戏谑了千年。

原文

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译文

司马昭宴请刘禅,故意安排蜀国的节目,在旁的人都为刘禅的亡国感到悲伤,而刘禅却欢乐嬉笑,无动于衷。司马昭看见这种情形就对贾充说:“想不到刘禅竟糊涂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活到这时,也不能辅佐,何况是姜维呢!”贾充说:“不是如此,殿下您又怎么能吞并他呢。”

有一天,司马昭问他说:"是否会思念蜀地?"刘禅回答说:“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国。”知道了这事,随侍刘禅的郤正就指点他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你应哭泣著回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后来司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著郤正教他的话回答。司马昭于是说:“为何像是郤正的语气呢?”刘禅听了大惊,睁眼望著司马昭说:“您的话确实没有错。”左右的人都笑了。

解读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小名阿斗)继位。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帝曹奂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都城洛阳居住。魏帝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

后人多认为刘禅乐而忘本,无故土之思,但也有人持异议,如《三国蜀后主刘禅新论》的作者罗开玉和谢辉认为,刘禅装憨卖傻,不仅是养晦自保,更关系着一大批降臣的命运。这一表演与刘备“煮酒论英雄”的表现如出一辙而更精彩。

关闭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