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资源配置效率指的是什么意思?

2022-12-08 08:53:56

鲜卑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古老的北方民族,拓跋部是鲜卑族活动在大兴安岭北端东麓一带的一个分支。拓跋部不断南迁,在西晋时,部落首领拓跋猗卢因为帮助当时朝廷抗击刘渊、石勒有功,被皇帝封为代王,建立了代国。但不久,代国被兴起的前秦所灭,拓跋部的历史也暂时的中断了。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拓跋部的拓跋珪趁机复国,召开部落大会,即代王位,并改国号为魏,称皇帝,史称北魏。此后几代北魏统治者都致力于统一,发动兼并战争,先后灭掉了北方的大夏、北燕和北凉,于439年统一了北方。

五胡乱华以后,终由鲜卑族的拓跋氏统一华北,建立北魏,其时北魏历代君主都已重视汉文化之学习。到北魏孝文帝一代,已有冯太后与朝臣李冲的改革,建立均田制,重新建立以农业为主体的大帝国。由于孝文帝由属汉族的冯太后抚养,受汉文化影响较深,即位后才有日后的汉化政策。

在民族征服的过程中,北魏统治者对各族人民实行了民族歧视和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在征服战争中也常常出现疯狂的民族杀戮,民族矛盾不断激化(改革的必要性)。到了北魏中期,民族矛盾虽已日趋缓和,但由于统治阶级过度的剥削和压迫,阶级矛盾也日益尖锐起来,农民起义年年爆发,特别是公元445年(太平真君六年)在陕西杏城的卢水胡人盖吴领导的起义,发动了十余万群众参加起义,北魏政府派出6万骑兵前来镇压,统治者拓跋焘亲临指挥,最终盖吴被叛徒杀害,盖吴起义失败了,却使北魏统治者受到了极大的震动。

公元471年(皇兴五年),拓跋宏即位,是为孝文帝。此后,农民起义依旧有增无减,而朝廷残酷的镇压非但没有平息人民的起义,反而激发了更多矛盾和斗争。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冯太后孝文帝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统称为孝文帝改革。

概念介绍

资源配置效率问题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资源配置效率问题包含两个层面:

一是广义的、宏观层次的资源配置效率,即社会资源的资源配置效率,通过整个社会的经济制度安排而实现;

二是狭义的、微观层次的资源配置效率,即资源使用效率,一般指生产单位的生产效率,通过生产单位内部生产管理和提高生产技术实现。现代经济学认为,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最重要方式,而资本市场在资本等资源的配置中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在此过程中,资金首先通过资本市场流向企业和行业,然后带动人力资源等要素流向企业,进而促进企业和行业的发展。因此,资金配置是资源配置的核心。

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也有两层含义:

一是资本市场本身的效率,指资本市场能否高效和低成本的为需要资金的企业和行业及时提供所需资金,这与资本市场的制度环境、技术环境等密切关联;

二是各种资源通过资本市场流向不同效益水平的行业和企业的情况,反映资本市场将稀缺资源配置到效率最高的企业或产业部门的有效程度。

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及其效率一直为人们密切关注,然而国内关于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却为数不多,因为帕累托效率衡量方法在实践中难以应用,而且资源包括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等多个方面,要想对资源配置效率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殊为不易。由于资金配置是资源配置的核心,资金配置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资源配置效率,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证券市场的资金配置效率来对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作大致判断。

资源配置效率理论指出,在完全竞争市场中,资本市场资源应按照边际效率最高的原则在资本市场之间进行配置,因此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衡量标准就是看资本是否流向经营效益最好的企业和行业。因此,理论上看,效益应与资金投入相对应,行业和企业的效益应与其获得的资金份额一一对应。

一方面,效益最好的行业和企业应当获得最大份额的资金投入,效益次之者获得资金次之,效益最差者获得资金最少;

另一方面,获得资金份额最大的行业或企业的效益也应最好,两者都实现最优时,资金配置效率最高。前者实际上反映了资金在产业和企业间的配置情况,后者则反映了产业和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情况。

关闭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