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道教名山,湖北武当山、江西九龙山、安徽祁云山、四川青城山
历史沿革
春秋至汉代末期,许多达官贵人到武当山修炼,诸如周大夫尹喜,著名方士、炼丹家马明生、阴长生也曾隐此山修炼。汉末至南北朝时,由于社会动荡,数以百计的士大夫或辞官不仕、或弃家出走,云集武当辟谷修道。同时,出现了有关真武的经书。
隋唐时期,李唐自称为老子的后裔,扶持和崇奉道教,使之成为三教之首。唐贞观年间,武当节度使姚简奉旨在武当山祷雨而应,敕建五龙祠,这是皇帝在武当山敕建的第一座祠庙。此时,许多著名高道隐居武当山修道,如姚简、孙思邈、陶幼安、吕洞宾等。唐末,武当山已被列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九福地,武当山的道教地位得到很大提升。
宋元时,由于统治者极力推崇和宣扬武当真武神,使真武神的神格地位不断提高,促使武当道教的形成和在社会上的影响日益扩大。宋真宗于天禧二年(1018),加封真武号为“真武灵应真君”,令建祠塑像崇祀,将五龙祠升为观。宋仁宗推崇真武为“社稷家神”,并建真武庙塑像崇祀。徽宗、宁宗、理宗等都为真武封号,虔诚祭祀。
元朝时,道教深受元朝统治者的恩宠,武当山成为元朝皇帝“告天祝寿”的重要道场,武当道教得到充分发展。朝山进香的民间信士也很多,香火很旺。武当道教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武当山成为与天师道本山龙虎山齐名的道教圣地。
明代,武当山一直被皇帝作为“皇室家庙”来扶持,并把武当真武神作为“护国家神”来崇祀,武当山的地位升华到“天下第一仙山”,位尊五岳之上,成为全国道教活动中心,持续了二百多年的鼎盛局面。明太祖朱元璋崇奉真武神,为后裔诸帝崇奉真武神奠定了基础。把武当道教推向全盛的皇帝则是明成祖朱棣。朱棣夺取其侄儿朱允炆的政权后,自称真武保佑他和他父亲取得天下,为报神恩,于永乐十年(1412年)遣人在元代旧址上建成九宫九观等33处庙宇。继成祖后,明朝历代皇帝、皇亲贵族、地方官吏、四方信士又陆续在这里兴建和扩建庙宇。明世宗朱厚熜又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遣臣率湖广军民在武当山进行大规模重建和扩建,使武当道教宫观空前宏大。同年,封武当山为“治世玄岳”,把武当山尊为至高无上的皇室家庙,以“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岳之冠”的显赫地位标名于世。到嘉靖(1522—1566)时,全山各大宫观有道士少则三四百人,多则五六百人,全山有道官、道众、军队、工匠等一万余人,朝武当者人流不绝。明代张开东在《大岳赋》中描述其盛:“踵磨石穿,声号山裂”,可见当时的繁荣景象。
清代统治者偏重佛教,不重视道教,因此,武当道教日趋衰落。民国期间,武当山更加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