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19世纪末,有人提出以实业救国的方针,由于当时中国的市场都被外国货占领,本土企业被挤压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衰弱,逐渐都成为外国货的市场,因此,人们想通过发展实业来抵抗他国的经济入侵,那么实业救国具体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实业救国
实业救国论这个方针是在19世纪末由张蹇、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一同提出的一个策略,这个策略是为了对抗当时他国对我国施行的经济入侵,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作为作为救国救民的主要途径。是由中国近代的民族资产阶级所宣扬的一种策略,但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并不在经济,因此他们的方针没能起到更大的作用。
实业救国的论调在辛亥革命前后比较盛行,当时帝国主义国家在清朝廷的帮助下大肆搜刮和掠夺中国的资产和主权,不过资本主义生产也获得了初步的发展,这让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运动的热情更加高涨,人们对于投资创办新式工商业也更加感兴趣了,并且,帝国主义的猖狂行为激起了广大民众的爱国救亡的激愤。
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开始号召大家抵制帝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发展本土资本,通过财富来对抗侵略。然而他们在宣传这种论调时否定采取革命手段来改变落后生产关系的必要性,并且并不是所有资产阶级都是抱着实业救国的心思发展商业的,他们中有不少人只是抱着发财的心思来从商。
虽然其中不乏张蹇之流的真正信奉实业救国真实可行的人士,但是还有不少资本家将其作为加强对工人剥削的理论依据,甚至把资本家的利益说成是国家的利益,更有一些人将其作为攻击革命派的筏子,认为他们“自由、革命、民主、自立之说”是“毒溺中国之药”。
和平时期苏伊士运河
运河于1870年开始使用。最初,双向通行时必须有一船进入通行湾停靠,但是1947年后采用了护航体制。起初通行时间平均40小时,到了1949年已减少到13小时,但1942年后运输量增加,至1967年又升到15小时,有护航也还是如此,这反映了当时油船的运输量增加了。护航队每天都出发,两队向南,一队向北。南行的护航队在塞得港、拜拉赫(Al-Ballah)、提姆萨赫湖和卡布里特(Al-Kabrit)停靠,北行这些地方都有旁道,护航队可在这里继续前进毋须停留。随着总的运输量减少和运河相应地扩大,自从1975年以来,通行时间大约为14小时。
自1945年创纪录地运输了984,000名乘客后,由于来自飞机的竞争,客运已减少到微不足道的数字。飞机还运带小量的高价值货物。运河运输量进一步还源于澳大利亚的贸易从欧洲转移到日本和东亚。
不过,石油的运转,从俄罗斯、南欧和阿尔及利亚的炼油厂主要运往印度的运输任务还在继续;干货的运输包括谷物、矿石和金属也有所增加。
战争时期苏伊士运河
战争期间国际使用运河的史实有下列几起:1898年美西战争期间不准西班牙战舰通过,1905年日俄战争期间准许俄罗斯海军舰队通过,1935~1936年意大利入侵衣索比亚期间也准许其船只通过。原则上说,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运河向所有交战国开放,但是同盟国军事上的优势使德国及其盟友不能有效地使用运河。
1949年以色列及其阿拉伯国家停战后,埃及不准以色列使用运河,也不准所有与以色列有贸易往来的船只通过。两次关闭运河的第一次发生在1956~1957年的苏伊士危机期间,在以色列攻击了埃及军队,法国和英国军队占领部分运河地区之后。第二次关闭是1967年6月以阿战争后,在战争期间和战后,运河成为埃及和以色列许多战斗的战场,有好几年变成了这两国敌对军队的前线。随著1975年6月运河的重新开放和1979年埃及和以色列的签署和平条约,所有船只(包括在以色列注册的)又重新得以进入这条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