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厕所里点火——找死(着屎)
2、 空中布袋——装疯(装风)
3、 宋江的军师——无用(吴用)
4、 老太婆上鸡窝——笨蛋(奔蛋)
5、 卖草帽的丢扁担——留神(留绳)
6、 哥哥不在家——少来(嫂来)
7、 外甥打灯笼——照旧(照舅)
8、 雨打黄梅头——倒霉(倒梅)
9、 半两棉花——免谈(免弹)
10、 秃子打伞——无法无天(无发无天)
11、 矮子过渡——安心(淹心)
12、 马店买猪——没那事(没那市)
13、 腊月天气——动手动脚(冻手冻脚)
14、 父亲向儿子磕头——岂有此理(岂有此礼)
15、 公共厕所仍石头——引起公愤(引起公粪)
16、 反穿皮袄——装佯(装羊)
17、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净是书)
18、 孕妇走独木桥——铤而走险(挺而走险)
19、 外婆死了儿子——无救(无舅)
20、 老公拍扇——凄凉(妻凉)
21、 秀才的毛巾——包输(包书)
22、 乌龟爬门槛——但看此一番(但看此一翻)
23、 针尖尚挑毛巾——不足为奇(不足为旗)
24、 钝刀破竹——想不开(响不开)
25、 电线杆上绑鸡毛——好大的胆子(好大的掸子)
26、 磕瓜子磕出臭虫——什麼人都有(什麼仁都有)
27、 灯草打鼓——不想(不响)
28、 灯草拐杖——做不了主(做不了拄)
29、 盐店里谈天——闲得没事做(咸得没事做)
30、 张天师过海不用船——自有法度(自有法渡)
31、 隔窗吹喇叭——名声在外(鸣声在外)
32、 龙王爷搬家——厉害(离海)
33、 老九的兄弟——老实(老十)
34、 空棺材出葬——目中无人(木中无人)
35、 王八中解元——规矩(龟举)
36、 六月裏戴手套——保守(保手)
37、 生花生——非吵不可(非炒不可)
38、 皮匠不带锥子——真行(针行)
歇后语
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将一句话分成两部分来表达某个含义,前一部分是隐喻或比喻,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歇后语也叫俏皮话,可以看成是一种汉语的文字游戏。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熟语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四种。
歇后语由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歇后语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
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肯定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最初的歇后语与现今的歇后语的表现形式并不相同,是对当时通用的成语、成句的省略。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称之为“藏词”。例如用“倚伏”代替“祸福”(出自《道德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种歇后语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其使用范围受到了限制。
后来的歇后语在结构上是“比喻——说明”式的俏皮话。使用的人往往只说出比喻部分,后面的解释部分则让对方自己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