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过动物园的朋友们都知道孔雀是一种非常美丽的动物,它跟其他动物不同,它虽然不能飞翔但是却永远美丽的翅膀和羽毛,就像一只高傲的公主一样,昂首挺胸自信自己与其他动物不同。下面就来看下孔雀开屏是什么意思?
01
孔雀开屏是一种动物行为,这种行为是动物本身生殖腺分泌出的性激素的效果。当动物生长发育到一定时期,就要繁衍同自己的后代,以延续其种族。
02
孔雀属鸡形目,雉科。又名越鸟、南客。被视为“百鸟之王”,是最美丽的观赏鸟,是吉祥、善良、美丽、华贵的象征。世上共有孔雀四种:绿孔雀、蓝孔雀、白孔雀、黑孔雀。我们知道,能够自然开屏的只能是雄孔雀。
03
开屏原因
1、求偶。春天是孔雀产卵繁殖后代的季节。于是,雄孔雀就展开它那五彩缤纷、色泽艳丽的尾屏,还不停地做出各种各样优美的舞蹈动作,向雌孔雀炫耀自己的美丽,以此吸引雌孔雀。待到它求偶成功之后,便与雌孔雀一起产卵育雏。
04
2、保护自己。在孔雀的大尾屏上,我们可以看到五色金翠线纹,其中散布着许多近似圆形的“眼状斑”,这种斑纹从内至外是由紫、蓝、褐、黄、红等颜色组成的。一旦遇到敌人而又来不及逃避时,孔雀便突然开屏,然后抖动它“沙沙”作响,很多的眼状斑随之乱动起来,敌人畏惧于这种“多眼怪兽”,也就不贸然前进了。
05
3、受惊。在动物园,我们经常看见孔雀开屏, 动物学工作者认为,大红大绿的服色,游客的大声谈笑,可以刺激孔雀,引起它们的警惕戒备。这时孔雀开屏,也是一种示威、防御的动作。凡是注意观察自然各种现象的人,都会注意到,当猎食动物如鹰、黄鼠狼等向带着鸡雏的母鸡进攻时,母鸡也会竖起它的羽毛和敌害作斗争。这种动作只是它们的一种防御反应。
商周
学术界观点多倾向于否定历史中确实曾有过凤凰,但甲骨文、金文表明,直到商周之际,凤凰还是一种虽然稀见、但却并非不存在的鸟类。
甲骨文中,“风”通“凤”。殷墟曾出土过一片甲骨,“甲寅卜,呼鸣网,获风。丙辰,获五。”这条甲骨文的意思是:商王指令臣鸣用网捕鸟,于丙辰这天捕了五只凤。“由于系用网埔之,故所获自是生凤。”早期金文《中鼎》铭辞中有:“……归生风于王。”文中所提到的“生风”一词,郭沫若曾断定指活凤凰。
凤凰的最早的典籍记录,是《尚书·虞书·益稷第五》篇。书中叙述大禹治水后,举行庆祝盛典。由夔龙主持音乐,群鸟群兽在仪式上载歌载舞。最后,凤凰也来了——“萧韶九成,凤皇来仪”。
商周时期,凤凰被看作是一种神鸟。故玉器和青铜器上凤纹的刻划,突出地表现统治者的“天命”观念。这时的凤纹几乎都作花冠状,丰满的翅膀和长长的尾羽,宽大有力的爪,显示出一派勇武健硕的情态。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凤字,也完全表现出这样一种特征,这时的凤纹完全是鸟类的神秘化和艺术的夸张。
商周青铜器上的凤纹的主要形式特征,考古界的具体的看法是:这些凤纹都是鸟的侧面形象,在青铜器上往往作对称式的排列。凤冠,有多齿冠、长冠和花冠三种,凡有勾喙的鸟体都可称之为凤,且绝大部分鸟喙呈闭合的弯钩形。头部的眼大多为正圆或椭圆形,凤体作鸟体或鸡体型。长短的比例常常根据装饰的部位而有不同的变化。花冠凤纹都作卷体式,凤的首尾相接,主要装饰在壶和簋一类器物上。凤纹最富有变化的是尾羽,有长尾、垂尾、分尾和对称连尾等形式。长尾凤纹的尾部最长的可达鸟体的四分之三,夸张的手法令人赞叹。长尾或凤鸟纹的尾端又有上卷和下卷的不同,它们主要流行于殷墟中期到西周中期。凤纹尾羽较宽作下垂状,称垂尾凤纹,盛行于西周中期。较晚的凤鸟纹因构图变化,使尾羽和凤体分离,即是分尾式。分尾也有上卷和下卷的不同,大多盛行于西周中期。
商周时期的凤纹,大多以雄浑、肃穆、稳健而见胜,显示了奴隶制社会的等级森严、凝重保守的风气和当时的审美情趣。不仅作为一种实用图腾标记,而且逐渐推广而成美的艺术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