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指的是什么时候 野生动物减少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022-10-19 15:06:38

2021-2025年

十四五时期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是指2021-2025年。“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6大“新”目标是: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减少原因

野生动物减少的主要原因有:失去栖息地、人类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物种入侵、感染疾病以及偷猎活动。

栖息地丧失

2010年环境保护部发布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指出部分生态系统功能不断退化。90%的草原不同程度退化。内陆淡水生态系统受到威胁,部分重要湿地退化。海洋及海岸带物种及其栖息地不断丧失,海洋渔业资源减少。遗传资源不断丧失和流失。一些农作物野生近缘种的生存环境遭受破坏,栖息地丧失,野生稻原有分布点中的60%—70%已经消失或萎缩。部分珍贵和特有的农作物、林木、花卉、畜、禽、鱼等种质资源流失严重。一些地方传统和稀有品种资源丧失。

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在未来的几十年将成为生物灭绝的主要威胁因素。由于气温升高,天气模式变化,一些动物——比如最著名的北极熊——已经减少。

加拿大渥太华大学Peter Soroye团队研究发现气候变化导致各大洲大黄蜂普遍减少。相关论文于2020年2月7日发表在《科学》上。气候变化可能会增加物种灭绝的风险,因为温度和降水开始超过物种历史上的耐受度。利用北美和欧洲66种大黄蜂物种的长期数据,他们测试了这种现象是否改变了大黄蜂物种灭绝或定居的可能性。气温升高的频率越来越高,可以预测物种的局部灭绝风险,定居在新地区的概率以及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效应与土地用途的变化无关。据悉,温度升高的频率超过了历史上观察到的容限,这有助于解释大黄蜂物种的普遍减少。这种现象也可能更普遍地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野生动物贸易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现代人类生存对野生动物的依赖程度下降。但是,野生动物作为药材、食品、装饰品、狩猎纪念品、工艺品、毛皮羽制品、宠物等的需求却在增加。因贸易而过度开发野生动物资源,是野生动物物种濒危的原因之一。对野生动物资源进行商业性开发。商业性开发指的是为了商业盈利目的而对野生动物资源进行的大规模开发,其原动力是为了进行贸易,因为野生动物贸易有利可图。

野生动物贸易是一个价值数十亿美元的产业,正在加速物种灭绝。在全球超过31500种陆生鸟类、哺乳动物、两栖动物和鳞状爬行动物中,约有18%(N=5579)在全球交易。交易的物种在在系统发育上是属于严格保护的,并且交易的热点集中在生物多样的热带地区。

研究人员预测,由于野生动物的系统进化替代和性状与当前交易的物种相似,未来的贸易将影响多达3196种其他物种,共计8775种物种因贸易而濒临灭绝。这些评估强调需要制定战略计划,以积极主动而非被动的政策来打击贸易;这尤其重要,因为随着人类继续在生命树上收获和进行贸易,物种可以迅速从安全变为濒危。

关闭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