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苏,即MarySue的音译。玛丽苏文是指在漫画,小说以及同人小说作品中虚构出一个真实剧情中没有的主角,但此主角往往实力强大、魅力极强,与真实剧情中的人气角色纠缠不清,暧昧不断。
玛丽苏一词据说原出于国外的同人小说圈。某外国作者创造了一个名叫MarySue的虚构女主角在自编的科幻同人文中,名声大振,这个虚构名字也成为了具有代表性的心态名词。玛丽苏还不光指同人文作者的自恋心态现象,也指原创文作者的心态现象。另外,也不仅限于女性作者。对于男女作者皆有的这种心态现象,统一简称为苏。而玛丽苏文,就是带有很强玛丽苏风的同人文作品。
争议
据CNNIC的统计,中国同人圈以14岁到18岁的青春期少女为主。对玛丽苏接受无能的成年人可以抚膺长叹了:我们果然属于两个世界。因此,国内同人圈作者对创造少女形象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我们可以在本土玛丽苏同人文中看到每个少女都有过的白日梦幻想。
“玛丽苏”作为一种极其独特的艺术,价值简直挖掘不尽。
不要歧视自恋,自恋往往是艺术创作的动力
玛丽苏称霸荧屏多年,但是玛丽苏式的自恋,并非它的原罪。同时,人人也都希望自己能够走上人生巅峰。举个例子,男生们比较爱看武侠小说,里面的主角多半英俊潇洒,武功天下无敌,这也是“玛丽苏”的一种。换句话说,在文艺创作里,自恋是必不可少的。作者必然会把自己的人格投射到人物身上,或者希望成为所向往的对象。
心理学家,《性心理学》作者霭理士认为,白日梦被他视为自恋形式的一种,他对此作了更为精微的描述:白日梦的方式也不止一种,而其主要的方式可以叫做“连环故事”的方式。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自恋发作时,他/她往往会以自己为中心,编制一个故事。这种白日梦在一些作家手中,就成为创作的动力。
玛丽苏最大的错不是自恋,而是没!文!化!
早在1999年的美国文化协会会议上,PatPflieger做了一篇名为《好得令人难以置信:玛丽苏的年》的报告。她认为“玛丽苏”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以女性为主角的言情小说中。
换句话说,就是作者既自恋又没文化没才华,只能将自我欲望表达得如此肤浅、简陋甚至滑稽。尽管“玛丽苏”是一个及其失败的主角,过度的美丽、过度的才华、过度的幸运,这些都让读者无法感同身受,从而为这类创作带来了尴尬。
但在现实中,玛丽苏仍旧存在着一大批粉丝。这种YY式的幻想,依赖青春期少女对理想爱情的幻想和对理想生活状态的憧憬。纯粹真空式的爱情、唾手可得的尊贵地位和优越的物质条件在玛丽苏的世界都是常态,但在现实中每一样都是不那么容易的。
正常的成人有自恋的需要,持续终生的自恋会转化成各种形式。人们希望被关注,而玛丽苏提供了舞台。在玛丽苏作品中,万能的“我”的存在能迅速让人们的自恋情结移情,这个“我”是完美无瑕而又强大无比的,“我”是“玛丽苏”中永恒的主角,甚至是世界永恒的中心。这或许更像是一种“精神胜利法”式的关于“成功”的白日梦幻想。它给大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精神满足和心理期盼,原本只能偷偷写在日记本上或者空有幻想的“白日梦”竟能够在小说上、荧屏上大放异彩,这份玛丽苏情结通过影视剧作品便能轻而易举地找到大批的共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