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俗有哪些 年俗简介 不同民族的年俗是什么样的?

2022-09-29 10:31:10

年俗有守岁、祭祖、扫尘、拜年、贴春联等。

1、守岁:又称守岁火、照岁等,其由来已久,是中国民间的年俗活动之一。新年前夕夜晚守岁,民俗活动主要表现为点岁火、守岁火。

2、祭祖:是中国流传至今的传统风俗之一。是源于“百善孝为先”和“慎终追远”的传统观念,在辞旧迎新之际对祖宗先辈表示孝敬之意和表达怀念之情。

3、扫尘:又称扫屋、扫房、除尘、除残、掸尘、打埃尘等,是中国民间过年传统习俗之一。

4、拜年:大年到亲朋家拜年,要注意自己的服饰得体,节日的服饰以都市休闲、时尚为主,不要穿得太运动,也不要穿晚礼服类的太正式。

5、贴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对联”,是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年红”中一个种类。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是华人们过年的重要习俗。

简介

年俗其实就是过年习俗,年是时间转换的标志,“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大年夜的隆重,就在于它处在新旧的时间界点上,人们以喜悦、期盼的心情迎接新的一年。年是人际关系再造的良机,贺年、团年、拜年等年节仪式活动汇聚着人们的亲情、友情、恋情。年是商家的节日,年是游子的盛会。年是中华文化的浓缩,年是中国人抹不去的心结,中国年俗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风情。

汉族春节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汉族的春节有声音、有色彩、有情有意。如果说春节是一台戏的话,那么腊月初八就是年节的开场锣,在吃了美味的腊八粥后,人们就开始为大年作准备。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是小年节,人们送走灶神,接回祖灵。从这时起到年三十前是春节最后的准备阶段,这期间,人们清扫屋尘,贴窗花、挂年画、写春联、蒸年糕,忙忙碌碌,俗称“忙年”。除夕夜是年节的高潮,全家老少,围坐团年,在吃了丰盛的年饭后,人们在火炉边聊天守岁,直到新年的来临。正月初一开始,人们相互拜年恭贺。初五是贺年活动的小结,旧时人们要接财神,传说这天是财神生日,商家接了财神后,要办财神酒,然后开市。商店雇员如果没被请去吃财神酒,那就意味着“下岗”,得另谋生计。在古代没有财神日,只有“送穷”日。从送穷到接财神,一送一接之间,体现了民众生活情趣的变化。年节的真正结束要等到正月十五吃了元宵之后。

藏族新年

藏历年是藏族同胞的传统大节,大年初一清晨,妇女们争先恐后地去河边背“吉祥水”,给家中的大人小孩洗脸洗手。然后梳妆打扮,十三四岁的小女孩梳三条辫子,十五六岁的梳五条辫子。满十七的女孩要行“上头”仪式,父母请来一位妇女,给女孩穿上美丽的服装,戴上饰品,并梳编几十条辫子,从此她就是成年人了。家内人互相祝贺新年之后,开始吃手扒肉、奶饼、人参果、喝青稞酒。初二亲朋好友相互串门走访,见面热情地互道“扎西得勒”(吉祥如意)和“洛萨尔桑”(新年好)。节日期间,有赛马、摔跤、拔河与歌舞等娱乐活动,藏族的男女青年自由交往,在娱乐狂欢中增进友谊。

蒙族白节

蒙古族以春节为上节,古时将春节称为“白节”,正月为“白月”。这与蒙古族尚白的习俗有关。一件新的蒙古袍、当年生的公羊肉、各种奶制品、加上几坛好酒是蒙古人必备的新年物品。除夕,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午夜开始饮酒进餐,这顿年饭特别丰盛,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这样就预兆新年酒肉食用不尽。天将黎明时,年轻人要向长者敬“辞岁酒”,接着围坐火档吃饺子。年初一,身着盛装的人们纷纷跨上年前调好的骏马,出门拜年,主人的女婿给来访客人敬上美酒,这种敬酒须每敬必喝。因此没有一定的酒量,在蒙古族人们那里恐怕连拜年客也做不了。

彝族新年

彝年是大小凉山彝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十月至十一月择吉日举行。过年三天,第一天:点烟火”,以青烟通知祖灵回家团聚。接着逐户杀年猪,杀猪的顺序以村中的辈份高低而定,人们喜气洋洋地簇拥着杀猪能手从一家到另一家。主人要取部分猪肝、猪肉煮熟端至火塘上方祭祖。然后吃年饭。第二天:身着盛装的青年男女聚在一起,伴着口弦、月琴、胡琴歌舞娱乐,还有各种斗智斗勇的竞技活动,如赛马、荡秋、摔跤等。中年男子成群结队到各家恭贺新年,妇女留在家中招待客人。第三天:“送祖”,人们早起,热好饭菜,送祖灵返回祖界。

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各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年俗,如果将它们汇聚起来,那将一幅是五采缤纷的年俗画卷。

关闭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