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大了,在大洋上层,特别是表层,海水密度主要取决于海水的温度和盐度分布情况。赤道区温度最高,盐度较低,因而表层海水密度最小,约为1.0230 g/cm。由赤道向两极,密度逐渐增大。在副热带海域,虽然盐度最大,但因温度下降不大,仍然很高,所以密度虽有增大,但没有相应地出现极大值。海水最大密度出现在寒冷的极地海区,如在南极海区,密度可达1.0270g/cm以上。对于固定深度来讲,海水密度只是温度和盐度的函数。因此,随着深度的增加,密度的水平差异与温度和盐度的水平分布相似,在不断减小,至大洋底层则已相当均匀。
大洋中,平均而言,温度变化对密度变化的影响要比盐度的大。因此,密度随深度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温度。海水温度随着深度的分布是不均匀地递降,因而海水的密度即随深度的增加而不均匀地增大。约从1500 m开始,密度垂直梯度变小;在深层,密度几乎不随深度而变化。在赤道至副热带的低中纬海域,与温度的上均匀层相应的一层内,密度基本上是均匀的。向下,与大洋主温跃层相对应,密度的铅直梯度也很大,被称为密度跃层。
凡是能影响海洋温度、盐度变化的因素都会影响海水密度的变化。大洋密度的日变化,由于影响因素的变化小,因此微不足道。在深层有密度跃层存在时,由于内波作用,可能引起一些波动,但无明显规律可循。其年变化规律,由于受温度、盐度年变化的影响,其综合作用也导致了密度年变化的复杂性。
中国近海表层海水密度的分布和变化主要取决于温度和盐度。在中国海近岸地区,特别是河口地区,海水的盐度变化大,因而那里海水密度主要由盐度决定;在距河口较远的海区,海水密度主要由温度决定。表层海水密度总的分布特点是:冬季密度最大,夏季最小;春季为降密期,而秋季为增密期。由于海水密度是温度和盐度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其分布不如温度、盐度那样规则,但总的趋势是沿岸密度小,海区中央密度大,河口地区密度最小。
释义
(1) [seawater]∶海中或来自海中的水。明赵振元《为袁氏祭袁石寓宪副》:“呜呼!海水群立,旧鬼烦冤,石寓(袁可立子)之目其瞑焉,否耶!”
海水浴
(2) [brine]∶海洋中的水
(3) [the sea]∶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