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地震监测速报预测能力如何 地震监测的方法手段是什么?

2022-09-16 09:55:08

我国地震监测、速报、预测能力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据介绍,我国地震速报发展前后经历了数个阶段,模拟记录时期大约震后一至两小时发布速报,数字记录时期为震后半小时左右发布速报,网络时代地震速报可以做到大约10分钟左右发出。从2013年至今,地震速报实现自动化,自动速报能在震后1到2分钟内给出自动结果,台网中心10分钟内可以给出正式速报结果。地震监测、速报的定位也随着监测台网的密度增加显著提高。

我国的地震监测、速报能力在国际上已处于先进水平,特别是针对于发生在我国国内和邻区的地震,有信心给出快速、准确、权威的监测速报结果。

目前,我国对于十年尺度的长期预测对西部7级和东部6级左右地震把握相对较好,年度地震重点危险区对6级左右地震总体预测效果相对较好,对5级以上地震的预测准确率约为30%。

由于我国对于地震预测预报的努力从未停歇,我国地震预测预报实践以及实际地震的预测能力和水平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但在地震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与国际同行相比,仍基本处于跟进的状态。

新一代地震规划图启用

我国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也已经正式实施。有别于以往的历代区划图,新一代的地震区划图取消了不设防区域,整体提升了我国抗震设防的要求,设防标准已经具体细化到乡镇级别,突出强调房屋、工程建筑等抗倒塌的标准,为新时期全面提高我国的抗震设防能力、防控灾难性地震事件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和科学依据。

据了解,对房屋建筑和基础设施采取抗震措施提高抗震能力,是减轻地震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的根本途径,地震区划图是工程抗震的最重要依据。第五代地震区划图全面提升抗震设防的总体要求,地震设防区实现全覆盖,提出四级地震作用概念及相应参数的确定方法,并且以表格形式给出全国乡镇II类场地的基本地震动参数,便于城乡抗震设防和地震风险管理,提出针对高烈度区域进行重点防御的严格要求,做好专门设计。

专家还表示,第五代区划图是一般工业和民用建筑所使用的强制性国家标准,重大工程将采取更严格的工程抗震设计要求。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具备综合防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大中型城市防震能力力争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方法手段

地震前兆是与地震孕育和发生相关联的异常现象。由于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是很复杂的自然现象,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将出现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大地测量学、地球化学乃至生物学、气象学等多学科领域中的各种异常现象。

经过系统的清理和研究,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我国已在70多次中强以上地震前记录到1000多条前兆异常。这些异常可归为十大类,即地震学、地壳形变、重力地磁、地电、水文地球化学、地下流体(水、汽、气、油)动态、应力应变、气象异常以及宏观前兆现象。每一类前兆又包含多种监测手段和异常分析项目。如地壳形变包含有大面积水准测量、断层位移测量、海平面观测、湖面观测、地面倾斜观测等手段。地震学前兆分析项目是各大类前兆中最丰富的,包括地震活动分布的条带、空区集中、地震频度、能量、应变、b值、震群、前震、地震波速、波形、应力降等三十多种异常分析项目。宏观异常项目亦是丰富多彩,如地声、地光、光球、喷水、喷油、喷气、地气味、地气雾,井水翻花、冒泡、突升、突降、变色、变味、井孔变形、各种动物行为的反常现象等等。

总之,由于地震孕育和发生的复杂性,决定了地震前兆具有丰富,多样和综合的特点。归纳起来,前兆现象可分为十大类,其中包含异常分析项目和观测手段可达近百项。

关闭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