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恐龙蛋平均直径在10~20厘米之间,但偶尔也有很大或很小的蛋,比如在广东河源发现的恐龙蛋只有2厘米左右,这显然是很小的恐龙产下的。大的恐龙蛋直径非常大,如在俄罗斯北高加索地区的车臣共和国发现的巨型恐龙蛋化石,直径可达1米,不过巨型恐龙蛋非常稀少。
恐龙是中生代时期(2.3亿年前)的一类爬行动物,矫健的四肢、长长的尾巴和庞大的身躯是大多数恐龙的写照。它们主要栖息于湖岸平原(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开阔地带。1841年,英国科学家理查德·欧文在研究几块样子像蜥蜴骨头化石时,认为它们是某种史前动物留下来的,并命名为恐龙,意思是"恐怖的蜥蜴"。
科研价值
中国科研人员对广东南雄盆地的恐龙蛋进行研究后认为,由于在晚白垩世最后20~30万年间,南雄地区恐龙的生活环境发生了"突变",严重的干燥气候以及微量元素的污染,锰、锌、锶等微量元素不足或过多,影响了恐龙蛋壳的正常发育,形成了病态蛋壳结构,因而恐龙蛋不能正常孵化,最终导致了恐龙的绝灭。他们利用扫描核探针,对恐龙蛋化石进行的扫描分析结果,证实了这一新说法。还有古生物工作者也认为,由于某种原因,恐龙蛋不能孵化或只有少数恐龙蛋能孵化,使保存在地层里成为化石的恐龙蛋愈来愈多,而恐龙则愈来愈少,最终导致了恐龙的灭绝。过去,关于恐龙绝灭原因的学说有:"气候恶化说"、"砷中毒说"、"竞争失败说"、"生殖单性说"以及最流行的"陨石撞击说"等。上述新学说已引起世界地质古生物学家的浓厚兴趣。
恐龙蛋化石是历经上千年、上亿年沧海桑田演变的稀世珍宝,是生物和人类进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科学标本,是世界上珍贵的科学和文化遗产。恐龙蛋化石对于探索恐龙的繁殖行为、恐龙蛋壳的起源和演变,复原恐龙时代的生态环境;对于研究恐龙的出现、繁盛和绝灭;对于划分和对比白垩纪地层以及确定地层的地质年代;对于研究古气候、古地理和古生物的变迁,提供找矿启示等,都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实物资料。而且,恐龙蛋化石群及其集中产地还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旅游地质资源,为发展旅游事业提供了天赐良机。因此,恐龙蛋化石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观赏价值、收藏价值和旅游价值。我们必须十分珍惜和保护恐龙蛋化石及其赋存的地质环境。恐龙蛋化石群的保护贵在自然,贵在保持其原始状态。若将其从赋存的地质环境中挖掘出来,就会大大地丧失其科学价值和其它价值。为此,必须严格执法,依法管理,增强科学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意识,发挥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