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衙内”是掌理禁衙的官职,五代和宋初这种职务多由大臣子弟担任,宋元时便称官家子弟为“衙内”,犹如称“王孙”“公子”一样。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官二代,同时有一种不言自明的形象暗示:这是一个子凭父贵,倚势欺人的“隐权力”群体。
中国最出名的衙内要算高衙内了,即高俅的义子,他总是飞扬跋扈招人厌。而且还是个花花公子喜欢调戏并夺取长得漂亮的妇女。可因为他是高俅的义子,所以人们都不敢惹他。而最令人意外的是高衙内与高俅本是叔伯兄弟却做了他的干儿子,原来高俅新发迹,不曾有亲儿,无人帮助,因此过房阿叔高三郎儿子在房内为子。本是叔伯弟兄,却与他做干儿子。”高衙内年纪不大,虽然无官无职,因为太尉高俅是他干爹,便“在东京倚势豪强,专一爱淫垢人家妻女。”千古奇闻,怪不得高衙内如此出名了!可笑可笑!
历史原型
小说《水浒传》中的高俅在历史上实有其人。但是史书上对这个人记载不详,一说是祖籍广东梅州市梅县区,随祖上迁移。南宋王明清的《挥麈后录》说,"高俅者,本东坡先生小吏,草札颇工。东坡自翰苑出师中山,留以予曾文肃,文肃以史令已多辞之,东坡以属王晋卿。"
由此可见,高俅原是苏轼的小吏(也就是秘书一类的角色,《水浒传》中说是书童),他为人乖巧,擅长于抄抄写写。元佑八年(1093年)苏轼从翰林侍读学士外调到中山府,将高俅推荐给曾布,虽然苏与曾布分属新旧两派,二人在元佑年间是有所交往的,而且还有着一定的交情。
据一些学者考证,《挥麈录》作者王明清的外祖父乃是曾纡,而曾纡就是曾布的儿子,他所记载的曾家发生的事情应该是可以信赖的。但是曾布婉拒了苏轼的好意。于是苏轼又把高俅推荐给了他的朋友王都太尉王诜(即王晋卿),于是高俅又回到了东京(今河南开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