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怎么组词 兔可以组哪些词语 五蠹的段意是什么?

2022-08-15 14:30:12

1、兔组词:野兔、白兔、兔子、脱兔、兔毫、兔脱、兔唇、守株待兔、狮子搏兔。

2、守株待兔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最早出自《韩非子·五蠹》。该成语一般比喻死守经验,不知变通。亦用以讽刺妄想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在句子中一般用作宾语、定语,多含贬义。也作“守株伺兔”。

3、狮子搏兔,汉语词语,拼音是shī zi bó tù,意思是比喻对小事情也非常重视、用出全部力量。

段意

第一段: 通过上古、中古、近古三个历史时期的不同情况而产生的不同办法来说明"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的观点。

其目的在于批驳儒家学者"法先王"的保守主张,作为改革的理论依据。

从论证方法看,本段先列出上古有巢氏、燧人氏因发明创造之功而被推举为王,中古之世大禹因治水之功而被推举为王,近古之世汤、武因征伐桀、纣之功而称王这样三件历史故事,其目的是为了下面的推理: 即"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所笑……"然而,作者的最终目的是要推出这样的结论: "有美尧舜、鲧禹、汤武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这就推论出当代的"新圣"改革的必要性,得出本段的论点: "不期修古"。以上是举例论证法和分析论证法,接着,下边用比喻论证法再次加以论证。比喻论证法的运用应注意所用来论证的比喻故事述完之后,必须扣到论题上。所以,作者一句话将此故事扣到论题: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一个"笑"字将论题与比喻故事有机地联系起来: 一个是为新圣所"笑",一个是身为宋国"笑",雄辩地揭示出"法先王"观点的幼稚可笑。

第二段: 从经济方面分析古今之不同。

理由是古代"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今天则是"人民众而货财寡……故民争"。韩非在本段中提出了人口发展的问题,所谓五子生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的说法,实际上是人口论的观点。

第三段: 举出两个例子对比。

用对比论证法证明古代天子是为了躲避"监门之养"和"臣虏之劳";今天的县令所以不让其位是因为可以使"子孙累世驾"。

第四段: 举出两个例子证明上段提出的论题。

一个是"山居而谷汲者"与"泽居苦水者"对水的不同态度;一个是"饥岁之春,幼弟不饷"与"穰岁之秋,疏客必食",用以说明人与人的关系不取决于"仁义",而是取决于财富的多寡,从而进一步从理论上论证上段的论题,得出本段的论点: "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这是说明人们在经济方面的态度。进而作者又推论人们的政治态度: "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重争土橐,非下也,权重也。"接着得出结论: "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世。"

第五段: 例举历史故事加以论证。 用它论证论点"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事例是: 周"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徐"偃王行仁义而丧国",正反对比,说明"世异则事异"。

第六段:例举另一个历史故事加以论证。

论证的论点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事例是舜"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干戚用来舞蹈,表示偃武修文,以仁义教化代替武力征伐,得出结论"事异则备变"。

第七段: 小结。

重点在于"当今争于力气",这是法家学者的重要主张,即重视耕、战,加强国力,以武力征服天下。

第八段: 例举一件历史事实再次论证仁义之不可行。

子贡说齐,而齐兵伐鲁,充分证明了仁义智辩的苍白无力,而战争的胜负取决于武力。作者又将"偃王仁义而徐亡"与"子贡辩智而鲁削"同时援引来证明"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这一道理。为了深入论证,作者又从反面说明,如果徐、鲁两国重视耕战,那么,恐怕将会另一种结果。

关闭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