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西四镇指唐朝前期在西北地区设置,由安西都护府统辖的四个军镇。贞观二十二年唐军在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城修筑城堡,建置军镇,由安西都护兼统,故简称安西四镇。贞观以后,安西四镇时置时罢,军镇也有所变动。以碎叶水旁的碎叶镇城代焉耆。从此安西四镇是碎叶、龟兹、于阗、疏勒。
安西四镇指唐朝前期在西北地区设置,由安西都护府统辖的四个军镇。唐安西四镇在历史上存在了一个半世纪,它们对于唐朝政府抚慰西突厥,保护中西陆上交通要道,巩固唐的西北边防,都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贞观十四年(640)八月唐灭高昌国,九月置安西都护府于西州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交河故城遗址),管理西域地区军政事务。
二十二年,唐军进驻龟兹国以后,便将安西都护府移至龟兹国都城(今新疆库车),同时在龟兹、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于阗(今新疆和田西南)、疏勒(今新疆喀什)四城修筑城堡,建置军镇,由安西都护兼统,故简称安西四镇。
贞观以后,安西四镇时置时罢,军镇也有所变动。调露元年(679),在唐安抚大使裴行俭平定匐延都督阿史那都支等人的反叛后,以碎叶水旁的碎叶镇城代焉耆。从此安西四镇是碎叶、龟兹、于阗、疏勒。
垂拱二年(686),武则天在平定徐敬业之乱(684)以后有意笼络人心,显示其“ 务在仁不在广,务在养不在杀,将以息边鄙,休甲兵,行乎三皇五帝之事者也”,故下令放弃安西四镇。687年-689年,吐蕃趁机进占安西四镇;武后长寿元年(692),唐武威军总管王孝杰等率军击破吐蕃,收复四镇。在接受安西四镇几度失陷的教训后,唐政府为巩固西疆的边防,遣军两万四千人常驻四镇,从此安西四镇的形势稳定下来。
影响
八王之乱历时达十六年,期间时有战乱,后期朝廷已无法掌握全国,受战乱影响地区亦愈来愈大。除了诸王互相攻伐的战事外,期间还有氐人齐万年的变乱,以及成汉和汉赵两个政权针对西晋朝廷的一系列战争,南方亦有变民杜曾、王如及张昌的起事。
这些战事都对全国不少地区都造成严重破坏,饥荒、疫病频生,亦令不少人被迫离开家乡求活,成为流民。成汉的领导者李特、李流、李雄皆本住洛阳,就因逃避齐万年叛乱而入蜀,但就因为益州刺史赵廞见八王之乱的局面而有自立之愿,就任用了他们为爪牙,及至后来赵廞以及下任刺史罗尚的处理失当而令李氏叛晋自立,建立十六国中的成汉割据政权。
早在东汉末年南匈奴诸部就因黄巾之乱内迁河内郡,曹操分匈奴为五部时,各部人亦都聚居在并州一带,直至晋朝。匈奴族人刘渊在八王之乱中与成都王联结,并借此联结匈奴诸部,壮大实力。成都王被王浚等击败后,刘渊就乘时而起,建立汉国,更是日后灭亡西晋的力量。魏晋年间,除匈奴外其他外族亦有内迁,而八王之乱期间及后续亦屡见外族参与中原战事,如并州刺史刘琨曾多次与代王拓跋猗卢联结对抗汉国的进攻;王浚与司马腾亦曾与乌桓人及段部鲜卑联手对抗成都王。这些促成五胡乱华及十六国时代。
晋初体制本将地方军事及民政分开,分别由都督及刺史掌管,而在灭吴后撤去地方军力,更让各都督成为地方军事力量。但到八王之乱后期,地方无法抵抗变乱,遂令制度失效,刺史再兼领一方军政及民政,如兼领幽冀的王浚、领并州的刘琨及领青州的苟晞都是一方的军镇,在北方抵抗汉国的侵袭。苟晞甚至曾出檄文讨伐东海王司马越。永嘉之乱后洛阳朝廷倾覆,据有一方的王浚甚至有自立之愿。但这些兵镇后来都被汉国所灭。
东海王司马越在八王之乱后掌握朝权,但期间不但无力控制日益壮大的匈奴汉国政权,更排除异己,杀害中书监缪播、散骑常侍王延等人,大失人心。后更在永嘉四年(310年)以讨汉国为率领行台出京,带着大批军队及王公大臣离开首都洛阳,致令洛阳防御薄弱,盗贼横行。在其死后,他带领的大军以及大批王公大臣在苦县宁平城被汉将石勒屠杀,不久洛阳亦在永嘉之乱中陷落。
秦王司马邺虽在晋怀帝遇害后于长安即位延续国祚,但也在建兴四年(316年)被俘,西晋正式灭亡。而早在荡阴之败后,东海王东走并在徐州收聚兵众,及后更起兵讨伐河间王,迎帝东归。当时东海王就留了琅邪王司马睿以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镇守下邳。后来琅邪王就移镇建邺,在江左发展,奠下了东晋的基础。晋愍帝死后,琅邪王司马睿即位,是为晋元帝。
八王之乱的十六年中,参战诸王多相继败亡,人民被杀害者众多,社会经济严重破坏,西晋的力量消耗殆尽,隐伏着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爆发。之后"五胡乱华",西晋灭亡,八王之乱是其重要原因。八王之乱以极端的形式向世人昭示,社会风气的畸变,造成了秩序的崩溃,把所有的人推向动乱的深渊,给社会带来深重而又长久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