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蝗灾主要是因为干旱的气候引起的。因为干旱的环境很适宜蝗虫的生长、繁殖和存活,含水量在10-20%的土壤最适合蝗虫产卵。于是,大量繁殖的蝗虫迅速生长,就形成了破坏农作物的蝗灾。
02
蝗虫较强的生存和繁殖能力:蝗虫不仅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而且对卵也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如果一只雌蝗虫在适宜的环境下每20天产卵一次,每次产卵可达到200-300粒。虽然蝗虫的寿命通常只有3个月或不到2个半月,具有如此强大的繁殖能力,但它们也可以产卵4至5次。如果当地不采取有效措施,很可能造成蝗灾。
03
干旱已经成为蝗虫的温床:事实上,很久以前,我们的古人就发现,如果旱灾后的冬天更暖和,就有可能在第二年引起蝗虫。事实上,现在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干燥的环境和温度更容易蝗虫繁殖。有专家研究认为,干旱过后,种植农作物的土壤特别适合蝗虫繁殖。在这种环境下,蝗虫的繁殖能力会增强,蝗虫的数量甚至会呈几何级数增长,其破坏力也会呈指数级增长。
04
蝗灾的发生,自然因素是主要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有相当一部分人为因素。蝗虫必须在植被覆盖率低于50%的土地上产卵,如果一个地方山清水秀,没有裸露的土地,蝗虫就无法繁衍。现在有些地方的生态意识不强,有的单纯认为治理污染才是保护环境,而对于改善蝗虫适生区的植被、土壤和小气候等工作,由于短期内看不到效益,并不重视。
史料记载
蝗灾是世界性的灾变,
而且源远流长,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严重的蝗灾往往和严重旱灾相伴而生。中国古书上就有"旱极而蝗"的记载。近几年来非洲几次大蝗灾也都与当地的严重干旱相联系。
《诗经》中已提到"去其螟螣(螣即蝗虫),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日本在《日本后纪》一书中首见蝗灾。
中国历史上迭起蝗灾,受灾区多集中于河北、河南、山东三省,江苏、安徽、湖北等省亦有分布,严重时可能遍及整个黄土高原,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统计,秦汉蝗灾平均8.8年一次,两宋为3.5年,元代为1.6年,明、清两代均为2.8年,受灾范围、受灾程度堪称世界之最。
中国古代对蝗虫认知不多,故有"蝗神"的说法,又有"蝗鱼(虾)互化"之说,如:宋代陆佃的《埤雅》:"或曰蝗即鱼卵所化"。潘自牧的《记纂渊海》:"有蝗化为鱼虾"。李昉《太平御览》〈虾门〉记载:"蝗虫飞入海,化为鱼虾。"。李苏《见物》记载:"旱涸则鱼、虾子化蝗,故多鱼兆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