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三长两短最初来源于什么 民间白事礼仪有哪些?

2022-07-27 11:17:44

古时棺木不用钉子,用皮条把棺材底与盖捆合在一起。横的方向捆三道,纵的方向捆两道。横的方向木板长,纵的方向木板短,“三长两短”即源于此。

三长两短,汉语成语,拼音是sān cháng liǎng duǎn。意思是指意外的灾祸或事故,也是对人的死亡的一种婉转说法(多用于假设、虚拟)。古时棺木不用钉子,用皮条把棺材底与盖捆合在一起。横的方向捆三道,纵的方向捆两道。横的方向木板长,纵的方向木板短,“三长两短”即源于此。

衽原本指衣服的缝合处,此指连接棺盖与棺底的木楔,两头宽中间窄,插入棺口两旁的坎中,使盖与棺身密合。衽与皮条联用,就是为了紧固棺盖。发展到后来用钉子钉棺盖,既方便又快捷,衽也就逐渐被淘汰。三长两短的捆棺材皮条也随之消失,但这个词语却一直流传下来,在现代汉语中也经常使用。

另一说与欧冶子所铸的五把剑有关。《越绝书.外传记宝剑》:“欧冶子乃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为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卢,二曰纯钧,三曰胜邪(磐郢),四曰鱼肠,五曰巨阙。”其中胜邪和鱼肠乃短剑,另三把乃长剑。这三长两短五把剑,锋利无比,一般人遭遇到这五把剑就有性命之忧,所以后世把各种危及人生命的风险称为三长两短。不过都有些牵强。最可信的是"三长"指三柱香,"两短"指两支蜡烛,活人是不受这些东西的。需要用到香烛的八成是死了。

基本介绍

白事是地方用语,指的的丧葬,中国民间白事礼仪分为送终,报丧,入殓,守铺,搁棺,居丧,吊唁,接三,出殡,落葬,居丧。

在中国近现代改革丧葬礼仪的过程中,又出现了另一种"科学主义"的论调,总有一些人固执地认为丧、殡、葬、祭耗费钱财、人力、土地资源,所以要尽量压缩以至于无。科学主义还宣称:"丧"、"殡"、"葬""祭"过程中的一些悼念活动皆是迷信,是一种无价值的纯粹浪费,要尽快消灭,如此想法是非常错误的。如果这样做,将会对整个中国社会的道德基础产生毁灭性的打击。以笔者之浅见,人是一种会死的生物,生与死是人生的两极,死亡是人之最恐惧的对象、最痛苦的结局。殡葬的一个重要功能是要承担起减轻人类这种恐惧与痛苦的任务,达到生者与逝者、人与"神"的和谐。人类之永恒的企盼是:让个我的生命永存。历史上为何会出现种种丰富的葬式葬仪,从根本上而言,就是人类希望能让自己的生活在"阴间"永远继续下去,无论是土葬、水葬、天葬,还是树葬、火葬、二次葬,等等,都寄托着人们永生的企盼。人类文明与文化传统的精华--哲学与宗教则提供了人们达到永生的观念基础,如中国儒家的"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之说;中国道家的"生死齐一"之论;佛教的"西方极乐"之言;基督教的"天国"之求,等等。人类若能够达到超越死亡之境,就真正实现了人与自我的和谐,所以,企图减省甚至消灭悼念及祭祀逝者的活动,是不符合人性与人道的。比如,殡葬业内广泛存在的一种做法:尽快完成殡葬流程,以获取更丰厚的利润。现代工商社会是一个讲求效率的社会,追求的是单位时间内尽可能大的利润;表现在殡葬行业,也就是追求更快地完成对尸体的殡与葬的处理过程,达到利润的最大化。这种观念与做法皆没有意识到殡葬业与任何一个行业皆有本质上的不同,是一种特殊的生命传承的事业,其中蕴含着逝者、亲属、社会三者复杂的互动过程。过短、过快的殡葬流程实在是没有考虑到丧亲者哀伤过程是有一定阶段的,是需要相当时间来抚平哀伤心理的。一般而言,遗属的哀伤情绪若没有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充分地释放出来的话,就会郁结成心理与精神之病,典型的例子是一些丧亲者办完丧事后,便完全没有了生存的欲望,成为"心如死灰"者,甚至自杀去追随逝者,酿成个人生命与社会的悲剧。中国传统社会倡导三年之丧,后变革为一年或三个月丧期的安排,等等,不要视为完全不合理,实际上是非常人道的安排。所以,殡葬业要尊重逝者亲属哀伤心理抚慰的规律,科学及合理地安排丧葬流程,努力去适应亲属寄托哀思的精神需要。

关闭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