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的肚子是用用过的纸杯做的,先把纸杯用水彩笔涂成红色,再把纸杯剪成一条一条的,一挤压纸杯就变成了灯笼的肚子了。把纸杯的底穿个洞,再用一根红丝绳穿过,底下打一个结固定,上面用一根钢丝绳固定,灯笼就基本成型了。把废旧的纸用红蜡笔涂成红色,剪成一条一条的,绑在红丝绳的尾部,就做成了灯笼的红穗子了。
每当传统节日到来的时候就少不了灯笼,灯笼是最能代表中国的元素之一,手工制作灯笼的做法在这个时候广泛受到大家的关注和喜爱,在家里做一些小灯笼挂上,孩子、老人都会非常喜欢哦。
具体做法如下:
灯笼的肚子是用用过的纸杯做的,先把纸杯用水彩笔涂成红色,再把纸杯剪成一条一条的,一挤压纸杯就变成了灯笼的肚子了。把纸杯的底穿个洞,再用一根红丝绳穿过,底下打一个结固定,上面用一根钢丝绳固定,灯笼就基本成型了。
把废旧的纸用红蜡笔涂成红色,剪成一条一条的,绑在红丝绳的尾部,就做成了灯笼的红穗子了。
制作原理
加热空气,造成气流,并以气流推动轮轴旋转,按此原理造成的灯就是走马灯。走马灯的发明,至晚在宋代。宋代吴自牧的著作《梦粱录》述及南宋京城临安夜市时,已指出其中有买卖走马灯的。周密《武林旧事》在记述临安「灯品」时也说:「若沙戏影灯,马骑人物,旋转如飞。」可见,走马灯在南宋时巳极为盛行。
在一个或方或圆的纸灯笼中,插一铁丝作立轴,轴上方装一叶轮,其轴中央装两根交叉细铁丝,在铁丝每一端黏上人、马之类的剪纸。当灯笼内灯烛点燃后,热气上升,形成气流,从而推动叶轮旋转,于是剪纸随轮轴转动。它们的影子投射到灯笼纸罩上。从外面看,便成为清末《燕京岁时记》一书中所述「车驰马骤、团团不休」之景况。
走马灯虽是个玩具,但其与近代燃气轮机的原理,却如出一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