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怎么有效反内卷 内卷的词语来源是什么?

2022-07-15 10:48:41

作为年轻人的我们要想反内卷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首先就是投入到内卷中,提高自身基本素质。老话说得好,打铁还需自身硬,毕竟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在内卷中,那么不妨放正自己的心态。然后就是跳出内卷这个环境中,换个适合自己的地方大展拳脚。

“内卷”这个词起源于人类学的专业词汇,在近一年内成为网络热词,主要指在总体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人们为了争夺资源进行的非理性的过度竞争,甚至是一些恶性竞争。其含义的外延已经被扩大化,俨然“万物皆可卷”。

作为年轻人的我们要想反内卷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首先就是投入到内卷中,提高自身基本素质,老话说得好,打铁还需自身硬,毕竟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在内卷中,那么不妨放正自己的心态。在这其中我们首先要明白的是在竞争中最终要的是“质“而非”量“。不要让自己陷入到越穷越忙的奇怪现象中,最后将自己困在这个死循环中。“吾日三省吾身”就是最好的方法,对自己进行阶段性的总结,然后对自己进行适合自己的定位,对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进行分析,对自己的优点进行重点培养,促使着自己不断前进。最后就是需要对自己未来进行一个合理规划,定一个小目标,然后再根据当下社会的市场需求确定自己的方向,毕竟一块铁要经过千锤百炼才能够一块坚硬的钢。

第二方面就是跳出内卷的这个环境中,换个适合自己的地方大展拳脚。在当今的社会中,能够大展拳脚的地方有很多,只不过都被当前主流的形式蒙住了双眼,而忽略了那些虽小众但是能够大有作为的地方。我们在内卷中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持一颗平常心,暂缓内心的焦虑做出一个差异化的自己,这样一来或许就是在另一片天地中能够大有作为。其实内卷对我们来说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我们安心当前的现状,不做出适合自己的改变,同时被内卷的这种焦虑所困扰,从而浪费了自己的时间与精力。

词语来源

“内卷”本是一个学术名词,在学术文献中常用作“内卷化”。经济学家韦森认为,“内卷”这个概念是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最早使用的。使内卷化概念得到发展的是两位人类学家,一位是亚历山大·亚历山大罗维奇·戈登威泽,他将一类文化模式达到了某种最终的形态以后,既没有办法稳定下来,也没有办法转变为新的形态,而只能不断地在内部变得更加复杂的现象称为“内卷化”。

另一位是克利福德·格尔茨,在其著作《农业内卷化:印度尼西亚的生态变化过程》中提出。他在印度尼西亚调查时发现,爪哇岛资本缺乏、土地数量有限,加之行政性障碍等,无法将农业向外扩展,致使增加的劳动力不断填充到有限的水稻生产中,农业内部变得更精细、更复杂,从而形成“没有发展的增长”。格尔茨用“农业内卷化”来概括这一过程。

“内卷化”引起中国学术界的关注,是由于黄宗智在著作《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和《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分析过去几个世纪中国农村状况时,借用了人类学家的“农业内卷化”概念。他用“农业内卷化”概念来说明劳动密集化带来单个劳动日报酬递减,表现为没有发展的增长,“内卷的要旨在于单位土地上劳动投入的高度密集和单位劳动的边际报酬减少,近世以来还存在着‘过密型商品化’”。

总的来看,以往学术界对于“内卷”的讨论基本上是在制度、文化层面进行的。从制度变迁角度看,变迁被概括为演化、革命和内卷三种典型形态:演化是指一种连续性的、增进性的、发散性的或沿革式的社会变迁;革命是一种间断性的、突发式的或者说剧烈的社会制度的改变与更替,是从一种社会制度跳跃式地改变为另一种社会制度;而内卷则是一个社会体系或一种制度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在同一个层面上内卷、内缠、自我维系和自我复制。与演化相比,内卷表现为自我重复而没有增进。如果用登山来比喻,演化就像是走盘山路,螺旋上升,不断缩短与山顶的距离;而内卷则是在山脚下或半山腰不断循环,永远无法登顶。

现指同行间竞相付出更多努力以争夺有限资源,从而导致个体“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现象。可以看作是努力的“通货膨胀”。

关闭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