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为什么不渡乌江 项羽不渡乌江的原因是什么? 关于乌江的文化

2022-07-03 19:17:31

因为项羽想到现在自己已经成为刘邦的心腹大患,日后必然会带领军队去铲平江东,既然自己渡江会给江东父老带来如此大的灾难,倒不如自己一死了之,还能保全江东父老,也可以让自己去见深爱的虞姬,因此,项羽自刎而死。

项羽为何不渡乌江?

项羽-秦末农名起义军的领袖,为人刚愎自用,独断专行,因而在楚汉之争中落败,最终落了个自刎乌江的下场,可项羽究竟为何不渡乌江?人们说法种种。

有一种观点认为:西楚霸王不过江东,是因为虞姬已死。虞姬的死跟项羽的死之间有联系,有学者就认为项羽是因为“虞姬死而子弟散”心生羞愧,因而不肯过江,拔剑自刎,但是我觉得项羽即是过江,败局已定。因而他选择不渡乌江。

有人提出,自固陵战败后,项羽连连败退,退到了垓下,垓下突围后又逃到了东南,一直逃到乌江,由此可见,他早有了退守江东之意,并且是一路逃奔。如果是项羽因失败使得江东八千子弟葬送性命而愧对江东父老的话,垓下被围时,他就应该羞愧自杀了,而不会到了身陷天泽,被汉军追上,即使这样狼狈的境遇他还是没有羞愧自杀,逃到了东城,还是把仅剩的二十八骑组织起来作了一番拼杀,又死了两骑,因此认为他好不容易逃到了乌江岸边时却反而感到羞见江东父老而自杀似乎有点说不通了,项羽的羞愧之心来的太突然了也不合乎情理。

有人认为项羽不渡江是出于一种高贵的品质,是从早日消除人民的战争苦难考虑的。不过项羽确实曾有结束战争的愿望,也曾想通过他与刘邦的个人决斗来将战争结束,最后他甚至不惜违背自己个性,想要牺牲自己的利益通过和谈换取刘邦的让步,以鸿沟为分界,但是刘邦却违约出兵追杀楚军,当项羽失利并且认识到自己无法立即消灭刘邦又无法和谈的情况下,项羽只有牺牲自己以结束数年的残杀。

项羽自刎之乌江是安徽和县乌江镇,与乌江(长江支流)并没有关系。

西楚霸王项羽兵败之后于乌江自刎,这是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然而,史学家计正山先生早在1985年于《光明日报》发表文章对此提出质疑,经过20多年的考证,书中以大量实地考察和历史证据对"项羽乌江自刎"予以否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项羽死亡之谜》 一书指出:项羽其实是战死在秦代东城,即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南二龙乡境内。当然,对于霸王死的问题,我们相信还会有一番论争;但是,令人欣喜的是读完《项羽死亡之谜》,我们这些也曾研读过《史记》的人,会有一种心灵震撼的思考;你会感到计先生的读史方法非常独特,他探索历史人物事件的视角很是新颖。读完《项羽死亡之谜》你会豁然开朗;明白历史原来可以这样去解读。一本远古而又凝重的《史记》被读出了浓浓的人情味,历史人物和事件仿佛就发生在昨天,离我们很近,近得我们可以用心灵和他们交流和沟通。

《项羽死亡之谜》不仅视角独特,而且观点新颖。书中对于许多历史人物事件的分析论证都属前所未有,略举几例供大家分享:

一、项羽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境内)被围、四面楚歌--这是《史记》记载又为人所共知的掌故。然而,历史上却从未有人对故事内幕提出疑问,比如:项羽垓下被困难道没有考虑楚军出路?或者称之为战略选择?项羽后来又采取了那些战术行动,从而使楚军主力在"十面埋伏"之中成功实现半夜突围"南出驰走";而"平明,汉军乃觉之"--直到天快亮时汉军才发现项王已经逃走。

二、项梁、项羽率8000子弟抗击秦军究竟是从哪里渡江的?项羽和乌江的不了情结起于何时、缘于何因?乌江亭长到底是何许人也?项羽阴陵迷路时发生哪些蹊跷?

三、虞姬究竟死于何地、怎么死的?为什么安徽会出现灵璧、定远两个虞姬墓?还有,《今上本纪》为什么和《封禅书》出现大段重叠?司马迁对于同一个人物为什么前边描述他是神、后边又说他其实是人?汉代大学者班固为什么说《史记》记载"甚多疏忽、或有抵牾"?我们应该以何心境来解读《史记》?《项羽死亡之谜》一书对于司马迁《史记》中的诸多悬谜,都在尊重《史记》记载的基础上,作出顺应规律又合乎情理的分析和论证。

关闭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