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学校不听话怎么教育孩子比较好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2022-06-22 20:11:11

孩子在学校不听话,如果是老师向你反映的这个情况,最好私底下向其他同学了解一下事情的前因后果,避免因为老师或者孩子自己的一面之词而发生误判,当然绝大部分情况下,可能孩子的行为确实出现了偏差,这时候要注意教育的及时性和适量性。

01

所谓及时性就是事情一旦发生,要尽量的在较短的时间内和孩子沟通这件事情,这样的沟通应该是私密的,绝不可以在公共场合进行,尤其不要在学校当着其他同学和老师的面。

02

适量性是指不管最后你的批评或者是惩罚,应当和他所犯下的错误的严重程度相匹配,过轻则失于放纵,过重则失于严苛。

03

大部分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其实是优于在家的表现了,如果孩子在校表现比在家表现还要差,多半是他在班集体里,或者与老师,或者与同学之间的相处出了问题。

04

平时和孩子要保持沟通,当孩子在你面前倾诉,在学校发生的事情时,一定要耐心倾听,不要急于发表意见,有时候一些善意的谎言,更容易帮助孩子确立自信心,比如在孩子面前说,你们老师在我面前经常夸你,说你聪明、懂事,就是有时候自制力有点差,要是这方面能注意一点,可以成为班上最优秀的孩子之一。

本质

教育本质的多重审视

(1)内涵:所谓教育本质,就是指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即"教育是什么"的问题。它反映出教育活动固有的规定性也即其根本特征。

(2)关于教育本质的四种观点: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特殊范畴说;多重属性说。

(3)关于教育本质的第五种观点"意识替代说":

唐震认为,文化教育的本质也许可以概括为:用我们已经掌握了的关于我们的对象及对象关系的知识,教给新的个体以应付对象的方式方法。它以一种意识改变另一种意识,以意识之间的碰撞、磨合、渗透及变革为目的,是一种意识覆盖以至消除另一种意识的、令个体可能产生痛苦的过程。由于任何两个个体所面临的对象均有不同,从不同对象中得来的意识之间就具有差异性或冲突性,文化教育活动的受体也就具有一定的排斥性。现实社会中,人们为了减弱受体的排斥心理,一是让教育活动主要在长幼之间进行。年长者(或者先得知识者)一般居于教育者地位,年幼者(或者后得知识者)知识匮乏,像个白板,因而是被教育者。二是通过功利等方式加以诱导。比如古代有"学而优则仕",今天有"知识就是财富"等教育目标的召唤,使得教育活动能够正常地开展下去。

关于意识替代,作家三盅则说:我们强迫孩子用死记硬背替代想象与创造,于是我们易中天多,而陈景润少,甚至一万个易中天里挑不出一个陈景润。

文化教育通过改变个体的意识空间来改变个体的选择指向。人类通过文化教育增大了个体的意识空间,从而找到了教给个体选择对象的方式方法的捷径。人类的文化成果通过教育者附着在个体的意识当中,塑造了新的个体,为个体关于未来的指向提供了透视器和显微镜。

(4)人类的教育有社会性、目的性,这与动物的本能教育有本质区别。人类教育本质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第一,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第二,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第三,存在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关系。

关闭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