蒜苔是从抽薹大蒜中抽出的花茎,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绿色蔬菜,其营养价值比较高,具有温中下气、补虚、调和脏腑以及具有活血、防癌、杀菌的功效。
详细内容
01
蒜苔因其表面拥有丰富的纤维素,所以能够起到通便防痔的作用,简单来说就是可以刺激肠道蠕动,对便秘患者比较友好,有肠胃不畅的小伙伴建议食用。
02
研究表明蒜苔中含有辣素,具有很强大的杀菌作用,可以对一些病菌起到抑制消灭的功效,加之含有丰富的大蒜素、大蒜新素等,确实可以预防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等细菌的滋生。
03
蒜苔作为绿色蔬菜植物,当然也拥有丰富的维生素C某种程度上是有一定降血脂的作用。
发展历史
大蒜传入中国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据《古今注》和《农政全书》考证,古代种植的蒜最初叫卵蒜。公元前119年,西汉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从西域引进一种“胡蒜”,其形态比我国原栽培的卵蒜头大,所以称为大蒜,卵蒜也就相对的被称为小蒜。
苍山种植大蒜则在西汉之后。东汉崔实著《东观汉记》载:“李恂,为兖州刺史,所种园小麦、胡蒜,悉付从事,无所留。”据《后汉书》载,李恂原东汉章帝(公元76-88年)时代人士,由西北来山东任刺史,带进部分胡蒜种,于官府后园种植,收获分赠下属人员。可以设想,东汉时期,山东普遍所种皆为小蒜,当时大蒜仍属稀有品种。由于大蒜比小蒜的产量高、蒜头大、味道好,于是在兖州附近开始田园种植,后逐步向外扩种推广,涉及济宁、嘉祥、泰安等地,进而引至苍山一带。
据《郯城县志》载,明朝万历年间,神山镇和庄一带,就已形成了大蒜集中产区。由此可知,苍山大蒜起源蒜薹制作(18张)于西域,并由东汉李恂从中原引于山东兖州,进而推广到苍山,逐步形成蒜区。在蒜区的特定生态环境条件下,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的定向培育而形成了“苍山大蒜”,距今实有1900多年的栽培历史。
据调查分析考证,建国前全县种植大蒜面积仅有3000至4000亩,蒜头亩产300至400千克,蒜薹亩产100-200千克。到1960年,种植面积仍不足1万亩(0.8万亩左右),1974年达到2.11万亩,1980年近4万亩,1990年达到12.16万亩,1993年达到18.89万亩,其后多年都保持在18万亩左右,2001年突破20万亩。蒜头产量一般亩产700千克左右,甚至高达1000千克以上。蒜薹一般亩产600千克左右,可高达800千克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