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职教
前面两期,分别谈到了“职教老人”“职教新人”。今天,顺着话头,谈谈“职教中人”——那些正在职业院校中任教的、年富力强的、还将伴随职业院校和职教发展的教师群体。
与因为年龄到期,已经和很快要离开职教界的职教老人、刚刚考入职业院校的职教新人不同,“职教中人”无疑是职业院校中停留更长期、更稳定的大多数。
既然是长期稳定的大多数,那么,毫无疑问,他们应该是职业院校发展、职教发展的根本力量、中坚力量、核心力量。
前面说过,我们要继续挖掘和发挥“职教老人”对于职业教育的热情、对于职业院校的热心、持续激活他们发展职教的资源;要为“职教新人”进入职教圈上好第一课,要培养他们的职业荣誉感、劳动光荣观,要激扬他们献身职业教育,培养一批批大国工匠的热情。
其实,这所有的“挖掘”“发挥”“激活”“激扬”“培养”“造就”,都同样应该用于甚至要更大力度地投放到“职教中人”们的身上。
这一点,有什么疑问吗?
没有。
既然是职业院校和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中坚、核心,那么就值得也应该被给予种种的着力用心的培养、扶持、关心、呵护。
本固邦宁,何况一校?何况教育?
既然没有异议,那么好,怎么办?怎样让“职教中人”受到关心、得到培养、能被造就、可以激发?
我以为,概括一句话,就是——应该让他们有底气、有发展、有依归。
“有底气”,是老师们不为社会的某些偏见所动,对于自己的职业有自豪感、认同感——我是职教老师,在职业院校工作,参与培养大专层次的职教学生,要把这些低考分孩子培养成为有一技之长能立身于各行各业的诚实勤奋的劳动者。
这种底气,有赖于老师们的自觉自信,更有赖于院校支撑这一底气的底气——院校真正要把院校的发展紧紧地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需求、要把专业建设真正同步产业发展的新要求、要把学生成长定位于职业发展、要把教师发展瞄准在他们个人的职业追求上。那么,院校所要努力的无疑就更加长期、更加系统,也更加艰巨。这,也其实就是所有职业院校40年里持续奋斗的方向。而在当前职教发展的新阶段,院校所要研究的,教师自身的发展无疑应该成为最大的用力之处。有根基,于是更“有底气”。
“有发展”,是老师们在院校内部有教学能力的稳步提升、职称职务的合理晋升,在院校之外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中有专业化的参与、专业技能的提高、双师型的真实淬炼,甚至于在行业内有越来越清晰而强大的话语权。最近刚刚公布的中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的各专业大赛裁判长,很大一部分就来自职业院校、技师院校、行业企业,跻身其中,无疑是光荣的,也是艰辛的,更是老师们愿意尝试努力的。
那么,院校所要努力的就是做好顶层设计,铺路架桥,让自己的老师们在校内的教学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校外的合作中找准自己的目标,给这些老师尤其是愿意投入精力逐步成长为专业内骨干的老师们平等公开的竞争机会和成长机遇,既不是大水漫灌式的广种薄收,也不是精英选拔般的单点滴灌,这会让教师的自主发展、自我规划、自我调控走向健康而可持续的方向。“有发展”,也就实打实了。
“有依归”,理解和做到了上述的“有底气”“有发展”,“有依归”就很好理解也能水到渠成了。对于一个理解自己发展诉求、提供个人发展机会、创造公平发展机遇、共享奋斗努力光荣的学校,老师们又如何可能不满意、不满足、不开心、不认同、不付出?
即便是一路艰辛创业,筚路蓝缕,即便是个人发展间有坎坷、、面临阵痛,只要有一个温情以待自己的院校、一群理解呵护的领导、一帮共成长的伙伴,这些把自己的事业和最美好年华投入到学校历程中来的老师们又怎会不倾力而为、勉力前行?
价值的认同,精神的依归,这是院校和师生的共同目标。它既是“职教老人”的半生收获,也是“职教新人”的蹒跚起步,更是“职教中人”的内心所愿。
如果,老中新三代接续传承、齐心共力,我们的职教事业也就能共享发展、水到渠成。
来源:学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