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田克香和曾凡春夫妇从湖北京山来到合庆镇,为居住在益华居民区华邦佳苑的女儿女婿带孩子。十年后,两人不仅成了小区里的志愿者“明星”,还带着整个家庭参与到社区治理当中。
华邦佳苑的居民,有七成以上是外地来沪人员。如何凝聚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居民?居民区党支部用楼组党建等形式,鼓励居民走出家门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增强居民自治,共同营造小区更加和谐、宜居的氛围。
“我和老伴下午都有空,需要的话随时可以过去帮忙。”8月11日,看到小区志愿者群里发出的“求助”信息,田克香马上做出了回应。随后,她穿上绿色的志愿者马夹,拉着老伴出门,去与其他的志愿者们会合。
在小区里面居住了近十个年头,夫妻俩已经结交了不少的朋友,大家平时一起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或者遛娃闲聊,虽然经常是“南腔北调”,却丝毫不影响交流。
“刚来的时候,情况完全不是那样。”曾凡春告诉记者,“那个时候,女儿刚生完孩子,我们主要就是照顾他们,很少出门跟邻居交流。”
当时,特殊的居民构成情况,也让小区的大多数居民相互之间缺乏交流沟通,参与社区治理的意愿也不强烈。这样的状况,令小区“氛围很差”——乱堆物、毁绿种菜等不文明行为屡有发生,只有居委和物业在想办法处理,却收效甚微。
小区治理,需要群策群力。因此,居民区党支部不断鼓励小区居民走出家门,共同为小区的各类事务出谋划策。
曾凡春和田克香走了出来。平安志愿者、楼道志愿者……哪里有需要,他们就接受安排。“既然住在这里了,就要把这里当做自己的家。”在曾凡春看来,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
有了榜样带头,志愿者队伍发展得越来越壮大。渐渐地,小区里“绿马夹”身影出现得越来越频繁,他们三五成群,巡视着小区的角角落落,发现各种问题,或当场解决,或上报给居委或物业。
就这样,楼道乱堆物的问题消失了,毁绿种菜的情况也没有了,小区环境变得越来越好。与此同时,居民之间也因为共同参与志愿活动而有了更多交集,久而久之成了“老伙伴”。
社区里的居民自治,不应该只有老年人的身影。在曾凡春和田克香的影响下,女儿曾蓉也带着先生,挤出工作、带娃之余的空闲时间,参与到社区志愿服务当中。
曾蓉是一名培训学校的老师,平时与孩子打交道比较多。加入到社区志愿者队伍后,她帮着组织了好多次社区亲子活动,受到了不少年轻爸妈和孩子们的喜爱。
小区建设特色楼道,设置了图书角。田克香和曾蓉母女俩一起动了不少心思,前者作为楼道志愿者负责日常管理,后者则不时从家里找出各种书籍“补货”,合力打造书香氛围。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袭。没有回湖北老家的曾蓉一家“举家出动”,站在了防疫最前线。把守小区出入口、为居家隔离人员送生活必需品……各种任务的名单里,都有一家人的名字。
而在那段时间,一家人也感受到了邻里之间相互理解、支持的暖意。“当时,外面不少人对湖北人有顾虑,但我们小区的邻居们并没有对我们有异样的眼光,还非常关心我们。”曾凡春说。正因如此,一家人把收到的“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证书”看得尤为珍贵。
“这就是居民自治的力量,不仅能够消除各类不文明现象,还能让居民相互之间更加有爱,让整个小区有更加和睦、宜居的氛围。”益华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凌燕芬说。
在她看来,小区门口显眼处“四海友邻为一家,齐心管理靠大家”的标语,正因为越来越多像曾蓉这样的“志愿者家庭”,而在小区的具体实践中落地生根。
文字:章磊
摄影:王超
编辑:朱少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