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了!这些地方可摘口罩,高温天气要这样戴

2020-05-14 17:56:58

天气越来越热,口罩戴一会便是满脸汗水,不少人都期盼着能早日摘下口罩。

目前,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好转,低风险地区校园内学生不需佩戴口罩。这是不是意味着到了可以摘口罩的时候了?

为此,自治区疾控中心消杀与媒介防制所的专家根据广西现阶段的疫情防控情况,对公众使用口罩给出了专业建议。

需要佩戴口罩的情形

(一)在人员密集的封闭场所、与他人小于1米距离接触时佩戴口罩。

公交、地铁、动车、飞机等公共交通工具和厢式电梯,商场、超市、宾馆、餐厅等生活场所,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室内场馆,影剧院、游艺厅等娱乐休闲场所,这些场所往往空间比较封闭,人员往来较多,建议戴口罩。

此外,在一些大开间、大进深的办公、会议、会展等场所,通风条件不良情况下,多人办公或聚集时,建议佩戴口罩。

(二)前往医疗机构就医或陪护等情况应佩戴口罩。

(三)以下从业人员在岗期间应佩戴口罩,包括:

1、有职业防护需要的人员,包括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等。

2、在密闭公共场所工作且需要与不同人群频繁接触的人员,如营业员、保安员、保洁员、司乘人员、客运场站服务人员、警察等。

3、各类学校的校门值守人员、清洁人员及食堂工作人员,以及托幼机构教师、晨午晚检时工作人员。

(四)年老及体弱者、慢性疾病患者等抵抗力较弱的人群,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时,建议佩戴口罩,以预防各类呼吸道传染病。

(五)护理老人、婴幼儿、长期卧床病人的护理人员,在罹患呼吸道传染病时,应暂停护理;必须护理时应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并保持手卫生。

(六)有发热、鼻塞、流涕、咳嗽等呼吸道疾病症状的人员,前往公共场所时,应主动佩戴口罩。

不需要佩戴口罩的情形

(一)室外环境

原则上可以不佩戴口罩,但人员之间尽量保持适当距离,避免人员聚集。

(二)室内环境

1、家庭和私家车内。家中成员健康,私家车无外人乘坐的情况下不需要佩戴口罩。

2、室内工作、会议场所。通风良好,熟悉彼此健康状况,有条件保持人员之间距离的情况下可以不戴口罩。

(三)学校

低风险地区校园内学生可以不佩戴口罩,除托幼机构以外的教师授课时不需佩戴口罩。

关于口罩使用的其他建议

1、提倡个人随身携带口罩,视情况佩戴口罩。使用过的口罩如需继续使用,应单独放在干燥、清洁的纸袋中。

2、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和医用外科口罩均为限次使用,累计使用不超过8小时。气温升高后人更易出汗,口罩脏污、变形、损坏、有异味时应注意及时更换。

3、口罩废弃后不要随地乱扔,健康人群使用过的口罩提倡按照生活垃圾分类要求投入其他垃圾或有害垃圾桶中。

4、婴幼儿因特殊生理特征,不建议佩戴口罩。儿童佩戴口罩期间不应打闹或进行中等及以上强度运动,如佩戴过程中感觉不适,应及时调整或停止使用。

5、有呼吸道基础疾病患者等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口罩。

天气越来越热,

随着气温日渐升高,

大热天戴口罩不像疫情刚开始的冬季那样轻松

那么,大热天戴口罩,需要注意什么呢?

1

高温长时间佩戴口罩,会出现缺氧情况

防护性能越高的口罩,呼吸阻力就越大,佩戴者需要费更多的力来呼吸,实现气体交换。随着使用时间增加,当吸气阻力过大时,人会出现头晕、胸闷、呕吐等不适,这是一种典型的缺氧症状,特别是在温度较高的环境,这种情况更容易发生。

对于那些肺活量较差的人群来说,戴口罩很快就会感觉到呼吸困难,长此以往呼吸系统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建议:对于心肺功能有问题的老、弱、病、残等特殊人群佩戴口罩需要慎重,能否佩戴、佩戴多长时间为宜建议要咨询专业医生。对一般健康人而言,如果长时间戴口罩有不适感觉,一定要立即找到相对空旷、安全的地方摘掉口罩,呼吸一下新鲜空气,缓解缺氧症状。

2

高温环境戴口罩更容易对自身造成二次污染

口罩能阻挡外部的空气中的细菌、灰尘和有害物质,同样也能吸附和聚集自身呼吸道呼出的细菌,如果一天到晚戴着一个口罩,很可能口罩上污染了大量细菌和有害物质,外界温度高,更有益于这些细菌的存活,这些来源于自身呼吸道的细菌和有害物质,会加重对自己的二次污染。

建议:如果一整天都需要佩戴口罩的话,在越来越热的天气里,最好准备2-3只或更多的口罩,随时替换,减少口罩对自身的二次污染。

3

皮肤破损感染

如果口罩佩戴超过4小时,由于鼻梁、颧骨和耳部等部位皮肤真皮层较薄,且缺乏脂肪层缓冲,很容易造成压力相关性损伤。加上天热出汗较多,会出现局部皮肤凹陷或充血,严重时出现皮肤破溃、感染。

建议:网上流传一种自制的改装头戴式口罩——利用过节礼包的包装盒,把耳戴式转换成了头戴式,改装以后,头戴式口罩不压迫耳朵,佩戴时间可以比较长。另外,需长时间佩戴口罩前,可以在鼻梁、颧骨、耳根等部位涂抹润肤剂,保持皮肤润滑,减少摩擦带来的伤害。

预防新冠病毒最重要的方法

还是要做好个人防护,

尽量不要到高风险的地区,

勤洗手、常通风、少聚集,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继续严防不松懈!

关闭
精彩放送